随着粉丝拉踩引战、人身攻击、扰乱公共秩序等事件愈演愈烈,“饭圈”逐渐成为缺乏理性、甚至无脑的追星群体的代名词。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再发通知进一步加大治理饭圈乱象的力度。9月2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又接连发出两个《通知》,从艺人、粉丝、平台、行业组织等多主体,从制度保障、舆论宣传、人员管理等全方位给文化娱乐产业“刮骨疗毒”。
国家重拳出击,各方迅速响应。某顶流明星锒铛入狱,粉丝在群里发表“劫狱”等言论,相关群组随即被解散;两群粉丝互撕,平台果断出手,对违规账号禁言关闭;全面取消明星艺人榜单、限制专辑重复购买、坚决抵制互撕引战等行为……相关措施的迅速落实,是破除饭圈乱象、治理饭圈文化的治本之策。
“破圈”破的是圈子乱象,而不是饭圈本身。原本是出于对某明星的喜爱而自发聚集,到现在饭圈俨然已经成为粉丝“用爱发电”维系的、有组织的运作群体。大粉动辄以“开除粉籍”为要挟,晓之以“明星演艺事业的未来全靠粉丝”,要求大家集资打榜、刷数据流量,将原本美好的精神寄托与金钱直接挂钩。而在“粉丝经济”的链条上,除了站在顶端的大粉可以从中收益,其他自嘲为“数据女工”的粉丝,不过是维持这个庞大机器运行的一颗“只谈奉献”的螺丝钉。
这种无偿付出行为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一方面,追星本身是个人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明星对于粉丝而言是一种“远距离的朝夕相伴”,粉丝凭借对明星的点滴了解与内心美化的倾向,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寄托在明星身上。体现在具体行为中,就是通过打榜帮助明星的商业排名上升,通过应援让明星在综艺节目中出镜率更高,粉丝从中获得自我满足。另一方面,有组织化的圈子也形成了对粉丝的心理强制。当切换多个不同账号评论点赞成为大粉规定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当唯粉号召大家投入成百上千的真金白银为明星打榜应援,当控评引战带给粉丝感官上的刺激,这种原本只是和他人交流经验、分享追星快感的社交行为,悄然演变成相对具有强制力的要求,因此爆出“某明星数据不达标,后援会竟发文要求粉丝接受惩罚”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破解饭圈乱象,要重新定位粉丝与明星的关系。在奉行流量至上的娱乐圈中,粉丝数量与拿到的商业代言直接挂钩,部分明星将粉丝看作安身立命之本,演戏靠替身,内容靠后期,可以没演技但不能没流量,可以没品德但不能没粉丝。这也助长了粉丝狂热的控制欲,美其名曰为明星事业发展做规划,本质上就是要让明星的发展路线顺遂手握真金白银的粉丝的意愿,否则就要“以爱之名”对明星进行控制施压。
追星的本心应该是追求美好、寻找精神寄托,实力与内涵并存的正能量明星,代表着一种向上的理想生活状态,能够带给粉丝多方面的正向引导。追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因为对方是我最理想的人设状态。对方站在聚光灯下,我坐在台下,一样要昂扬向上。
破解饭圈乱象,还需要整治内部风气,打破“圈子文化”。粉丝群体的不理智行为自然应该被批判,但也要看到很多粉丝尚未成年,不具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在大粉鼓吹与带动下,将投入真金白银的多少奉作爱与不爱的标准,将拉踩引战视为维护偶像的“保卫战”,他们在封闭的圈子中自我感动,他们也是饭圈乱象的受害者。从明星后援会入手,治理饭圈文化,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坚决遏制行业的不良倾向,维护行业良好生态是大势所趋;打破现有的流量排名评价机制,发挥明星的正面引导作用,回归以内容和质量为标准的文化价值导向势在必行。
饭圈绝不该成为一道金钱的门槛,粉丝绝不该成为无脑与狂热的代名词。正本清源、回归本心,清朗的饭圈代表着平等的社交与理性的讨论,理性的粉丝代表着纯粹的喜爱与对美好的追求。
文/张高媛(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