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纪后期,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中,一些游历西方的有识之士提倡引进西方的“Museum”。
那么“Museum”的中文名称该叫什么呢?
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了众多的中国名字。例如古玩库、万种园、积宝院、集奇馆、博古院、陈列所等等。
其中,清末思想家王韬在《漫游随录》中以“博物院”形容法国卢浮宫。“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在诗作《日本杂事诗》中,提到了日本的“博物馆”。
1905年,实业家张謇自费创建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
到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到30年代中期,全国博物馆的数量达到近八十座。当时“Museum”在中国的名字五花八门。
其中,叫“博物馆”的和叫“博物院”的只是少数,各有近十座,不相上下。
例如叫“博物馆”的有北京北堂自然博物馆、上海格致书院博物馆、京师同文馆博物馆、德华学校教育博物馆、满蒙博物馆、松江省科学博物馆、成章博物馆、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纪念博物馆等。
叫“博物院”的,有香港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美国博物院、烟台博物院、华北博物院、北疆博物院、徐家汇博物院等。
当时业界针对“到底给Musuem起什么中文名字?”这个问题,已有讨论,各持异议。
例如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崇“博物院”这个名称的永久性涵义,以与展览会的临时性相区别。
1930年,国民政府出台的《古物保存法》中使用了“国内各博物院”的说法,似乎“博物院”一词要成为通称。
但是在1935年,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组织“中国博物馆协会”创立时,采用了“博物馆”的称呼。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应运而生,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并且长期基本上采用“博物馆”作为通称。
至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则是沿用民国时期的称呼。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两朝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
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继续使用了“博物馆”这一称呼。由此可以看做是对“博物馆”作为通称的最终正式认可。
而且,我国《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管理条例》中,只有“博物馆”和“馆藏文物”的提法。
事实上,“博物馆”这一称呼已经很普遍。即使如国家级的博物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而且,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设立有“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阶段性地评选出“国家一级博物馆”。截至2020年12月21日,累计评定了二百余家“国家一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