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村民最爱互相开玩笑。一点个事都能编个顺口溜。比如,村民羊三用板车拉着他妈上襄阳城。那时候路不好走,还要翻山越岭,坑坑洼洼、起起伏伏的。结果路上板车翻了,老妈子掉下来了。被其他人看到了,等他回到村里时,村里小孩子见了他,都围着他在唱:“村里有个羊三郎,拉着他妈上襄阳。翻跟头,竖杨桩,拉车的本事,不球强呀不球强。”
见了哪两个男女学生在一起走路,小学生们也会把其中两个人的名字编在里面。大声唱道:“某某长大去当兵,当兵之后到北京。某某来了一封信,问你有没有变心。如果没有变了心,催你回来好结婚。”
如果取笑别人,村民说这是屁人家。对于很会取笑人的,大家都叫他屁精头。
曾经,我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因为同龄人初中毕业后基本上都务工了,有的高中搞个两年就不搞了。反正可以拿毕业证了,何必当初的费那事呢。
因为我一直在坚持,所以成了村里最大的学生。这不,很快大家就开始叫我大学生。这个大学生的称呼并不是因为我在上大学。那时候还在上高中呢,所以大学生的称号是年纪大的学生的简称。我的印象中,最开始这么叫我的是村里的海生。
这位老哥一叫,大家都跟上了。那时候压力真是大呀。
其实,我也叫他们别这么叫。他们不听,说什么:“村里有个大学生,他的同学已结婚。娃子都会满地跑,他的媳妇没得根。”
最夸张的是说人家穷,记得丽丽有一次走人家回来后在唱:“曹湾曹湾,两头尖。大布裤子焐干饭。蚊子闹颗米,撵了七八里。老鼠子闹颗面,撵了七八转。狗子闹块胡锅巴,一直撵到山根底下。”这里底下两字要连读,dia,二声。
当然了,如今纤陌交通,国道,乡道,村道都已硬化。人民生活水平早已过了温饱,奔向小康。村里基本上看不到瓦房了,家家盖了楼房,小汽车也很常见了。很多年轻人奔向祖国的各地,顺口溜好像也没听到了。或许是我出门二十几年,每每回乡匆匆忙忙,时间短暂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