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步三清”作业设置典型案例
针对同一生活情景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生活情景:有经验的渔民在看到水中的鱼,然后他凭经验和技巧用钢叉叉去,结果叉到了一尾鲜活的鱼。
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讨论若渔民拿钢叉瞄准正对看到鱼能叉到鱼吗?
该题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即第一环节)布置,学生会凭直觉给出不同的答案,该问题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答案,而是为了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作业设计2:请同学们画出水中的鱼发出的光线射上空气中的光路图。
该题属于常规作业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点掌握情况,可以在新授课过程中第二环节布置,便于准确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掌握情况。作业设置的改革和创新,许多老师有个误区:那就是总认为改革必须是内容上的创新,过于追求新奇结果是过犹不及,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实效性的改革往往是改革过去过程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我们在进行作业设置改革时,并不是非得推陈出新。
作业设计3:请大家讨论并思考渔民看到的“鱼”是真实的鱼吗?
该题不仅能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掌握,更能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虚像”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通过该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的认识是眼见为实,原来“眼见未必为实”;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水中鱼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根据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空气中光线离法线较远”,人眼逆着光线去看,结果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真正的发光点并不在看到的所谓的“鱼”的位置!所以看见的并不是真实的鱼。
作业设计4:请问渔民看到的“鱼”在真实的鱼的什么方位?
根据在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知道当此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去看,结果看到的是物体的变高了的虚像!也就是说如果看水中的鱼时,其实看到的是升高了之后的鱼的虚像,真正的鱼其实是在此虚像的偏下方!该题适合在课堂第三环节出示,适合于能力提高阶段布置,同时结合预习阶段的问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让学生在巨大反差中获取更深刻的认知——渔民看到的“鱼”不仅不是真实的鱼,并且所处的位置都不相同。
作业设计5:你知道渔民是凭什么经验准确用钢叉叉到鱼的?
该题在前几道题的基础上布置,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给出正确答案,因为鱼在其虚像的下方,另外还需要提示学生,钢叉这一物体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方向基本不变化,由于物体运动方向改变跟力有关属于后面学习内容,故此只提示钢叉是直线运动的。
作业设计6:如果现在渔民有了一个激光枪,怎样瞄准看到的“鱼”才能让激光照射到鱼身上进而射*鱼呢?
分析此问题,可用作图的方法,根据光路可逆,让激光瞄准看到的“鱼”。当光从空气进去水中时,进入水中后偏折靠近法线,正好射到鱼身上,也就是说人眼看到“鱼”在哪儿,就瞄准那个位置照射!结果激光会因为折射,正好射到鱼身上。如果按照使用钢叉方法,向此鱼虚像的下方照射,由于折射反而射不到真正的鱼。该题适合在拓展环节布置,对提高学生能力非常有效。
作业设计7:请问水中的鱼看到的渔民的身高比渔民真实身高低还是高呢?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鱼看人时,也是看到升高了之后的人的虚像!该题最好也是通过作图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逆向分析方法。这类适合放在第三环节能力拓展提升阶段布置或者作为课后作业布置,或者在单元总结阶段布置。
以上问题都是围绕一个情景设计,每个问题之间呈现出不同层次,是逐渐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颠倒。这样的作业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习惯。通过以上问题作业的设置!学生对光的折射便有了准确的理解,同时也知道激光照鱼和钢叉叉鱼的区别,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老师给学生分析问题可以采用作图的方法给学生分析:
用钢叉瞄准看到的“鱼”即虚像叉过去是叉不到真实鱼的,结果肯定是叉了一场空。
用钢叉正对着看到的“鱼”的偏下方,就可以有机会叉到真实的鱼,当然具体偏下方多少角度,就靠渔民的长期训练的经验的,俗话说,熟能生巧。
用激光沿着所看到像的位置去照射,则由于光的折射和光路可逆,就可以照射到鱼身上。
若激光也沿着人眼所看到像的下方照射时,则由于发生光的折射,此激光就会偏折到真实鱼的下方,这样照射不到鱼的!
以上,是作为光的折射的一堂中的作业设置的典型案例,通过课堂教学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更为透彻,解决实际问题的也大有提高。现在这种作业设置的理念已经运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把这种作业设置的方法,更广泛地应用到各章节、各学科中去,学生的作业负担切实减轻;虽然老师布置的作业的量大大减少,但对学生思维习惯,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会有大幅提高,期待“三步三清”教学法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