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违和感是褒还是贬,违和感和毫无违和感的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3 11:54:47

初中课文《三峡》解析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崖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本文选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全文结构清晰,描写真实而生动,用词准确而有采。是一篇精美的写景范文。

第一段写三峡的山。需要关注的几个字词为阙、亭午、曦。

阙,通缺字。亭午,指中午。曦,指太阳。

明白了以上三个字词的含义,全段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句抓住了三峡两岸山的特点:长而连绵。而且一个“略”字体现出了作者严谨的态度。三峡连绵七百里,并不是真的一气连接,沿岸还是有少许的缺口的。

第二句通过一个现象的描写,写出了三峡两岸山的另一个特点:高而狭险。作者描写的是什么现象呢?在三峡乘舟而行,只有在中午才能看到太阳,只有在子夜才能看到月亮。这个景象类似于我们站在楼间距特别小的两排高楼间仰头望天。想到这个,即使你没去过三峡,那么三峡两岸山的高和险,三峡河道的狭窄就豁然于你的脑海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一个现象的描写,就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这比堆砌词语,长篇大论要来的更直接,更鲜明,更有效。

第二段写三峡的水。需要关注的几个字词为夏水、襄陵、沿、溯、或、乘奔御风、不以。

夏水,指夏天的江水。襄陵,襄为满,陵为山丘,襄陵就是水漫岸边的山丘。沿,指顺流而下。溯,指逆流而上。或,指有时。乘奔御风,指骑着风一样快速的骏马赶路。不以,以的意思是认为,在本句中不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比,不如。

第一句抓住三峡夏日江水的特点:湍急。到底湍急成什么样呢?作者写到,夏天的时候,由于三峡水道水流湍急,下行和上行的船都不得不停运。为了进步说明夏日的江水有多急,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夏天如果有皇帝的紧急诏命需要传递,那么信差就铤而走险从白帝城驾船顺流而下。此时,从白帝城到江陵城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到达。由此可见江水的湍急程度。并且用骑骏马赶路来作比较,进一步写出了夏日发水时三峡水流的湍急。

作者在第二段,一而再地描写夏日三峡江水的湍急,更加衬托出了三峡水道的狭和险,与第一段的描写相呼应。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和借鉴。

第三段写三峡最美的景。作者认为三峡最美的景致当属春冬两季。怎么个美法呢?作者描写时始终牢牢抓住三峡的两大要素:山和水。在春冬之时,三峡的水是什么样的,山时什么样的,如实描写之后,三峡此时的美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很经典的写景、写物,甚至写人的写作手法。即,抓住事物最主要的属性,对事物的这一属性进行细致地刻画。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作者的用字。如素、绿、清、影、泉、清荣等,细品这些字你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属性:秀而美。这也是一种写作手法,我会在下一段进行讲解。

第四段全文的结尾,作者没有再对三峡的山水进行过多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岸边的猿啼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需要关注的字词为肃、属(zhu三声)引。

肃,此处有清冷,萧条的意思。

属引,此处有连续不断的意思。

全段通过对岸边山林间猿猴啼鸣的描写,写出了三峡的峡谷的空幽。最后以一句渔歌结尾,道尽了三峡由古至今所发生过的种种故事,凄美而意味悠长。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作者的用字:霜、寒、肃、凄、空、哀、泪。细品这些字你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属性:冷而悲。这与上一段用字的属性:秀而美,截然相反。我个人认为作者在最后两段情绪的转换略显生硬,这个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做细究。

需要重点讲的是作者对于字词属性的把握。学过绘画的人都应该知道,颜色是有冷色和暖色之分的。那么写作也一样,词语从属性上来讲也是有美与丑,喜与愁,褒与贬等等区分的。手法高明的作者,在描写事物或场景时,往往会选择同一属性的词语。这样他的文章读起来就感觉是浑然一体,毫无违和感。这就是文章的用辞的最高境界:和谐。这一点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和掌握。

拓展:

如果仔细地阅读完本文,让你联想一篇与它有关的文章或者诗词你会想起什么?没错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人,李白是唐朝的人。而两人所描写的三峡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体裁不同罢了。两人的文中都提到了白帝、江陵、猿啼,当然还有水和山。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在山这首诗之前,一定是认真地读过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但是你不能说李白的这首诗有抄袭的嫌疑。他不过是把郦道元的《三峡》纳于胸中,在他身处三峡之中时,《三峡》整篇文章从他的胸中跃然于他的脑海之中。于是,他把自己当时的心情与郦道元的《三峡》糅合在了一起,并且用他最擅长的体裁——诗,完美地把这种糅合表达了出来。在他的表达中你能看到《三峡》的影子,却同时又深切地体会到了属于李白的情感。取材于前文,而又不同于前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多读书,多藏书在胸。这样,当你想用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时,你就能提笔生花,妙语如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