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下,徐庶在民间的声誉很是不小,在人们心目中,他是诸葛亮之前刘备手下最有智慧的人物,但正如刘备集团中许多被罗贯中夸大的人物般,历史上真正的徐庶并没有那么“高大伟岸”,陈寿在作《三国志》时甚至都没有给他列出传记。
徐庶先前的名字叫做徐福(注意),演义上说他的曾用名是单福,后来人也就以讹传讹认定了他是姓单,其实这是错误的。
史书上记载着“庶先名福,本单家子,”也许是从这里受启发,罗贯中才硬塞了徐庶本人单福这个名字。
从本义上讲,“单”不是指“单姓”,而是“寒微”,即指徐庶出身寒微,并不是什么望族子弟。
年轻时的徐庶,确切地说,年轻时的徐福,虽没有那个曾经的同名人物当年那带着几千童男童女远赴海外开创事业的魄力,但也是一个不惹事便闲得慌的主。
有一次,徐福混混的一个小兄弟被人欺负了。带着满腔的热血豪情、路见不平的愤概、一尘不变的嚣张,也许还有几分壮人胆的酒意,徐福找到了那个曾经给予他兄弟痛苦的人,并且给予了那个人能他兄弟曾经感受到过的那种痛苦。
正如可以想象得到的,徐福的出手很重,那位仁兄除了品尝到痛苦的滋味外,还被附加赠送了另外一个项目:死亡。
官府的办事吏员们,效率很高,很快就锁定了目标,并迅速地将徐福捉拿归案。
官差们把徐福同志绑在了刑车的立柱上,拉到了大街,找人来指认。来的看客很多,但都几乎在同一时刻瞎了眼,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指证的。
这还不是官差们的唯一收获,使得他们措手不及的,就在大多数的看客兴致萧索、蠢蠢欲睡的当口,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大帮人来,看体貌特征个个五大三粗、高大魁梧,他们也不怎么打招呼,直接冲向刑车。
仗着人多势众,这些人将官差们全都当成了透明人,就在我们经常在电视里听到台词“大庭广众,光天化日”的环境下,他们给徐福解了绳子、松了绑、架起来,很是嚣张的扬长而去。
大家都愣了,愣住在这目瞪口呆之中。看着这些人的肆无忌殆,官差们还真把自己当成了隐形人,任由着他们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下,将徐庶如迎接大人物般给接送走,就连一句闲言碎语都没得。
这次的游街示众事件,给予徐福那本就不是很坚强的心灵,极大而又深刻的打击。
他醒悟到了,一个武夫的力量总是单薄的,经不起任何轻轻的击打,即使是万人敌,也只敌得是万人,万人之外呢?很多时候,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大多时候解决的往往是自己。
于是,他决定转行,选择的这行业,就是“读书”,并以“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将满腔的心血都投入到这新行业中去。
也差不多从这个时候开始,徐福同志改名了,改了一个后来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字,徐庶。
现在的徐庶,已经不是以前的徐福。
告别了江湖朋友的他,收起了刀枪剑戟,改换了服装(疏巾单衣),走上了潜心求学读书的道路。
这一条路,刚开始就走得很是不顺畅。
徐庶初次进入学馆,并没有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及热情友谊,有的只是,坚决的抵制、冷漠的态度、无视的轻蔑、有意的躲避、彻底的厌恶。
徐庶明白,这一切的源头,便是自己当年的荒唐事,理智战胜了情感的他,并没有继续“伤天害理”的事,反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谦虚。
至此之后,同学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徐庶:
每一天他总是早早地起来,在人们还在大做春梦的时候,他就已经将所有的脏活累活都自己扛,整个学馆因此而干净亮堂了许多。
每一天晚上,在人们早已和周公约会的时候,他却在寒灯下,埋头苦读,孜孜不倦,虽没有悬梁刺股、映雪偷光等光荣而又自虐的事迹,那刻苦劲头却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的。
就如混迹江湖般的自在,在“读书”这一行挡上,徐庶表现出少有的天赋,一般必读科目,儒家学派书籍外,其它课外读物,各诸子学说,他都有广泛涉猎,和其他同学们相比,进步倒是很快。
徐庶读书有个特点,读得很仔细,几乎不会错过书本上的每个角落,务求做到精熟于胸,虽然说这种读书方式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怎么科学,但也造就了徐庶的博学特征。
也就在这时候,徐庶的“流氓”角色逐渐退去,“才子”名气渐增,他也交到了不少的士人朋友。
其中一个人,名字叫做石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