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图片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最近,部分场所是不是已经更换了不可降解塑料袋,商户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如何,成为关注焦点。
生物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各类可降解塑料袋有什么不一样?可降解塑料袋对环境完全没有影响吗?使用了可降解塑料袋,在垃圾分类投放时还需要“破袋”吗?
可降解≠随意用
所谓的可降解塑料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可通过光降解、氧化降解、生物降解等方式实现。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建设指出,相比于不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的其实是对其降解的速度有要求:“比方说,在1年时间内降解率超过90%。可降解是其最终到自然界中,经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甲烷等,可以参与循环。而塑料本身是不能参与循环的。”
光降解、氧化降解、生物降解等都是可降解塑料袋的实现途径。它们的效果怎么样?
对此,有生产者提出,光降解塑料袋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可以贮存的时间相对较长,使用寿命更长,对于生产来讲,调整生产线也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不过,光降解也被指出,在缺光等条件下,降解率受影响。
对于市面上价格有高有低的各类可降解塑料袋,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教授曾指出,生物降解或者全降解材料成本较高,市场上价格和普通塑料一样或者更便宜的,可能不是全降解的材料。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用上了一只可降解塑料袋就“万事大吉”了。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建设认为,除了可降解外,使用塑料制品还应注重可循环、易回收:“可循环实现了资源化,易回收实现了减量化。可降解是一个大的方向,第一步是禁塑,第二步是可代替。可代替指是代替造成污染的小塑料袋,而不是代替所有塑料。比如,电线的管子可以回收,回收后重新加工就行了。所以,对无法回收的、不能循环使用的、人们随意消费的,要做可降解。”
试水厨余不破袋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升,如今除了治理塑料污染,许多城市也在开展垃圾分类。塑料袋在当中也有个重要角色——人们用塑料袋当垃圾袋,分类投放厨余垃圾或湿垃圾时要有一个“破袋”的动作,不能将塑料垃圾袋混着一起扔进去。
如果使用了可降解塑料袋,可以省去“破袋”的环节吗?
在部分试点区域是可以的。
北京某小区就试点给居民发放一种全生物降解垃圾袋。其采用的材质主要是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可以在适当堆肥条件下,依靠微生物,短时间内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其还含有一些淀粉。
这些由这种全生物降解垃圾袋承装的厨余垃圾被运送到所配套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后,会经过约21天的动态好氧发酵和10天左右的后期熟化,进行无害化处理,最终产生出堆肥产品。
而其中试点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垃圾袋在第18天左右能完全降解掉,这就和厨余垃圾21天动态好氧发酵的时间对应上了。
但是,其他市面上的可降解产品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个试点所用到的终端处理方法。
所以说,总体来看,因为实现降解的途径不同,所需要的环境和处理方式不同,目前,如果不是在专门的试点,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还是要 “破袋”。
监制:白中华
记者:河南台朱奕名、张亦弛
编辑:刘飞、杨扬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云听App,搜索《新闻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