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日对我们的意义,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3 17:48:43

潮新闻 记者 陆乐

今天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生存,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

为唤起国际社会重视,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联合国专门确立了国际减灾日。

每个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反映的都是当年对减灾工作工作最前沿的认识,聚焦的更是减灾工作的重点难点。今年强调“有韧性的未来”是何用意,为什么提升“韧性”是当前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防灾减灾日对我们的意义,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1)

说起国际减灾日的由来,不能不提另一个词,“国际减灾十年”。

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时任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提出一个“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这个计划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接下来几年,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有关决议,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作出具体安排。到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正式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同时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即国际减灾日。

根据联合国的计划,“国际减灾十年”旨在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失调。

具体怎么做?这十年间,不少国际减灾日直接在主题中给出了明确做法——

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确定受灾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失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防灾与媒体——防灾从信息开始”;

1999年:“减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这些主题中,可以看到全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方向,更能找到具体的路径和方法。

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等,进一步扩展了“减灾”范围。由此,国际减灾日主题涉及的范围变得更加宽泛,诸如“减轻未来灾害,核心是如何‘学习’”“利用小额信贷和网络安全,提高抗灾能力”这样的表述,也成为国际减灾日关注的焦点。

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固定在每年10月13日。尽管时间有调整,但主题明确,一直是国际减灾日的特征。

人们注意到,“韧性”这个词在国际减灾工作中日益突出,并逐渐引起关注。

2019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就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此后,无论是2020年的“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还是2021年的“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抑或是去年的“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都包含着“韧性”的相关内容。

防灾减灾日对我们的意义,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2)

那么,减灾工作中的“韧性”,究竟指什么?

韧性的概念实际上早就有了,最初用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后的复原能力。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这一概念被用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后来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态系统、工程系统等领域。随后,“韧性”的理念也给应对灾害带来新的变化。

2008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发布的《国家地震灾害减灾计划》中, 将“提升全国范围内广大社区的地震韧性”作为工作目标之一;2015年,第三届联合国减灾大会在日本仙台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韧性”。

和以往更看重对自然灾害的被动防御不同,“韧性”的理念认为,自然灾害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因此要允许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必须通过种种办法,把灾害对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不仅如此,当灾害发生后,我们还应当有能力较快较好地恢复重建,就如同一个弹簧,能够从容面对外界压力,并迅速地走出创伤。

在我国,“韧性”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中。通过规划先行,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2016年,北京专门开展韧性城市规划专项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到了韧性城市建设,这也是我国首次将韧性城市建设列入到城市规划中。

同年,上海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专门对提升城市韧性进行规划,提出204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具备抵抗极端气候、雨洪灾害能力的韧性城市。

从此,“韧性”成为各地城乡规划中的一个热词,同时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直接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梳理各级党委、政府提高“韧性”的具体做法,可以发现思路比较类似。

比如,几乎所有文件都提到,要加强交通、通讯、电力供应、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它们具备一定的灾害承载力,在遇到灾害时仍然能够使用;还有一些文件要求建立应急预案、应急响应机制、调度决策支持等各种方案,确保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各方面能够迅速协调、响应和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防灾减灾日对我们的意义,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什么(3)

强调韧性,就意味着要做好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对。

这段时间,我国自然灾害的风险隐患不少。

比如当前正值华西秋雨活跃期,部分地区有雨涝的风险;秋季也会出现台风天气,路径和强度的不确定性比较大,防汛防台地质灾害形势依然严峻;还有时不时发生的大风、雷电天气,以及逐渐加强的冷空气活动,北方地区风雹和森林火灾风险不容小觑……

近年来,针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也就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灾害,还要有能力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显而易见,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国际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就表示,要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城乡居民群众等积极性,努力构建多元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这份通知还提到,要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社区等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地处沿海的浙江,防台防涝任务比较严峻,有时还会出现城市内涝、雷击、山火、滑坡等灾害。因此,对我们生活在浙江的每个人来说,每多掌握一点相关自救知识,都能够在面对灾害时多一分安全保障。

面对“任性”的极端天气和无时不在的未知风险,人们只有在共同抵抗、适应、消解中不断成长,才能迎来共同期待的“有韧性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