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余璐)2022年5月22日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拯救保护,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提高到74%,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朱鹮。受访者供图
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第一代大青山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成功繁衍。受访者供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放归(回归)自然、人工繁育(培植)等措施,有效保护了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大熊猫、朱鹮、黑颈鹤、藏羚、白头叶猴、海南长臂猿、莽山烙铁头蛇、苏铁、兰科植物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建有各级各类植物园近200个,收集保存了2万多个物种,占我国植物区系的2/3。野外回归珍稀濒危植物达到206种,其中112种为我国特有种。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数量超过6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普氏野马在多地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目前总数分别达近一万只和700只左右,并成功实施放归自然,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生存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海南长臂猿。受访者供图
“特别是启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就地保护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今年4月,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