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百度百科)
牡丹亭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这段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记,精彩绝伦,广为传唱,风靡几个世纪。其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更是引起当代人在感情中的深刻共鸣,成为表达爱慕之心的最为经典的开场白,将男女情爱之意身心不受控制渲染得淋淋尽致。
情不知所起
“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杜丽娘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到封建礼教、封建教育的严厉约束,性情不得舒张。丽娘小姐年方二八,在一次偶然的后花园之游后,被满园的春色深深惊艳了。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是这样描写这段春色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在这片情景交融的春色中,丽娘本身就具有才艺才情,再加上受“关关雎鸠”式的浪漫爱情的影响,从小深锁闺中,情思缠绵,不能排遣,哀怨自怜,思春情绪泛滥,如痴如醉、迷迷糊糊睡着了,引发了一场春梦。
杜丽娘梦中见到一翩翩清秀书生,两人吟诗作对相谈甚欢,在旖旎春光中行了鱼水之欢。这一段是最大胆的情欲描写,杜丽娘情感开始觉醒,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后并迅速付诸行动,极大冲破了我们常见中的两性关系女性处于被动等待的局势。即使在梦中与一个书生在梅花树下幽媾,这种行径也是异常尖锐大胆的,对封建礼教发起了极具冲击、强有力的挑战对抗。杜丽娘毫不遮掩自己这种“出格”的行径,坚定不移地追寻自己的梦郎,表现出自我命运自我掌握的顽强形态,对既定的命运发出了心底最深处的呐喊。可惜好梦由来最易醒,情愫陡增,不可抑制,梦醒后丽娘复游后花园,却不见书生,从此茶不思饭不想,因梦成痴,幽思成病,抑郁成疾,竟然一病不起,香消玉损!
杜丽娘的尸首被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并留下一幅其生前描绘的题诗自画像于梅花观中。三年后赴京赶考的岭南书生柳梦梅暂住观中,无意发现杜丽娘的自画像,观画后惊觉画中女子竟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在《玩真》一出中,柳梦梅对着杜丽娘的画像猛叫:“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这是柳生的痴情,与杜丽娘的“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情深相呼应。一天晚上杜丽娘便来入梦,自称住在隔壁,仰慕公子风采,告诉柳生可以救活自己。后来杜丽娘果然还魂,与柳梦梅结为夫妇。那正是苍穹不坠落,柳暗花会明,山水无缝隙,天地万物合,共话巴山雨,共剪西窗烛,相敬共如宾,举案共齐眉,天涯共海角,共结连理枝,共作比翼鸟。
游园惊梦
粗俗之人可以光天化日之下大谈情谈性,但对大多人来说,自古以来,在传统的礼教约束下,中国人羞于言性,面对情欲采取讳莫如深的避忌态度。这也反应了一个客观事实,情感需求、情感*男女都会有,但是受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直到现在很多人甚至认为年轻女性就没有情欲,因为这是忌讳莫深的话题,这是压抑的话题只能闷在心里,烂在心里。这其实是一种病态心理,如果从科学角度从生理学上看,女性的身体情感分布地带比男性要广得多,敢于正视自身的情欲,才是恋爱行动的开始。
不管情感还是情欲男女都会有,所不同的女性的情感开关一旦拨动,往往很难控制住,女子愿意为爱飞蛾扑火,为爱无怨无悔全心付出,爱情在女子生命的比重可以大于一切。于情的重要及存在的必要性,冯梦龙说道:“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认为万物的凝聚是情为线索,而情又是成就和谐宇宙的关键。唯情论是值得歌颂的,是美好的,唤醒了人们压抑已久的自我意识,人们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关注自身情感*。但是唯情论不是叫人抛开传统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不是追求享乐、释放*。不能打着唯情的调子异化为纵情纵欲,所以我们也要严厉批评打击那些打着爱情幌子玷污爱情纵情纵欲的薄情人。
《牡丹亭》是个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的形象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己的所爱,敢于守护自己的三生石,敢于正视自己的情欲,敢于坚守自我,是思想超前的现代独立女性,自爱、自重、自律、自修,人生自我掌控,对命运发起了强有力地对抗。整个故事都由杜丽娘发起而推向高潮的,她是强悍的又可爱可敬的,值得现代女性认真学习。
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