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至今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民俗节日,最典型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
时下距2021年清明节只有几天时间了,想必各地早已经开始清明祭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古诗。
这句诗不仅描绘出了清明节时期的天气变化,而且也道出了人们祭奠已故亲人的沉痛心情。
第一、清明节起源及习俗简单地说清明节的起源,主要和上古时期的祖先崇拜,以及春祭礼俗息息相关。清明节不仅是一个单纯地祭扫节日,而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清明时节吐故纳新,万物在雨水的滋润下开始旺盛生长,气温也会随之升高,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感。同时,清明节作为华夏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节日,体现出了后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这一天普天之下都会举行隆重的“墓祭”之礼,以表达对故去祖先的敬畏和思念之情。同时,清明时节正是草长莺飞的大好时光,自古以来就有踏青、春游的节俗。
但由于“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影响,南北各地的清明“墓祭”,或者说祭扫习俗也各具特色。
北方地区在清明节到来之际,都会携家带口去祖先墓地祭祀,除了要摆放祭品之外还要燃放爆竹、烧纸钱;而南方地区由于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所以族人会齐聚祠堂磕头焚香祭拜祖先。
第二、先烧纸、还是先修坟?其实,人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并非仅在清明节这一天,逝去亲人的诞辰、忌日等,也都会前往墓地祭祀一下聊表心意。
所以这样算下来,每年至少要祭奠有两三次左右,由于过去老百姓的条件比较差,在死者下葬之后只会用黄土,垒起来一个黄土包当作坟墓。
并且坟墓一般都会在荒郊野外,所以很容易在风吹雨淋中损坏,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要先修坟,然后才能进行祭祀活动,比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
因为没有一个后人忍心看到自己的祖先坟墓被损坏,最重要的坟墓有破损不修复就祭祀,也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先人的坟墓破损没有得到修复,不仅对祖先的大不敬,而且也会被认为是家族落败的一个象征。
所以古人对修坟具有一种,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执著,因为他们特别重视祖先的坟墓,就像重视自己居住的房子一样。
按照古人的想法,清明节时扫墓,其实就是去探望已经去世的先人,一旦发现他们的坟墓破损了,就好像祖先的房子坏了一样,肯定会先修好才能让祖先安心底长眠于此。
另外,修坟也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就算祖先的坟墓没有破损,扫墓的时候也会捧几把黄土放在坟头。
第三、先修坟的原因除了上面介绍了的先修坟后烧纸的而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坟墓破损而引起森林火灾。
过去人死之后都要装棺入殓,由于棺材都是由木头打造而成的,下葬之后棺材会被黄土掩埋,一旦坟墓破损就会露出棺材,当遇到明火之后就很容易起火。
还有就是坟墓一般都会安置在树林中或附近,如果先烧纸就很容易点燃树木,甚至还会点燃祖先的棺材,故此要先修坟后烧纸。
关于民间烧纸钱的习俗,具体源于何时已经无证可考了,老百姓认为烧纸钱可以寄给死去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在地下过得好一点。
虽然说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不过也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无限思念。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拿着工具去祖先的坟墓所在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并将坟头修整一番。
清明节祭祀的时候还会在坟顶压上纸钱,摆好供品、烧纸钱、放鞭炮,这种古老的祭祀习俗现在依然长盛不衰。
结 语家族中的祖先是整个家族的源头,所以后人要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每年清明节都要去为祖先扫墓。除了能表达后人对祖先的敬畏和怀念之情外,也是对古老的祭扫习俗的传承,毕竟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习俗,代表的是最真挚的敬意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