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的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为什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学生不易接受,甚至厌学、弃学?为什么当今社会上的那些流行歌曲,学生无师自通,连那些双差生都唱得很好,音符、节拍都唱得很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兴趣。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快、记得牢;无兴趣就学得慢,忘得快。难怪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源于需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及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及兴趣的强弱程度。语文课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各门功课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除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意义,意识到需要学这门功课外,还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采用各种方法,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引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引入环节设计的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笑话,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例如: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又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采用了以旧带新法和直观演示法。把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与《背影》联系起来,再用多媒体演示“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通过复习旧知识,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导入,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能把教学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架起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这种以旧带新法与直观演示法,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实践证明: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发掘教材的意蕴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讲 鲁迅小说《祥林嫂》一课,对于祥林嫂的死: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那么,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于我注意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又精心地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掘丰富的想像,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 用富于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注意语言表达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往往能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学生总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且难学,尽是“之乎者也”,还要背诵,一提到上文言文内容,他们便“怕”,字当头。针对这些情况,我注重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苏洵的《六国论》,我先把六国灭亡的前前后后,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进行了讲述,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教学中用浓厚的富于情感的语言组织教学,对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样有效。
四、 鼓励学生“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话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说”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终究要走向社会,以学得本领为社会服务,我们不但要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而且还要运用语言反映社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种种看法。我们教的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心理素质大多不太好。脆弱、怕羞、胆小,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缺乏自信心。这些现象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要学生们养成自觉地“说”,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开始我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进行1-5分钟的发言。最初允许学生头天做准备,第二天开始表演,从复述故事开始,直到学生扫除了心理障碍,之后便加大难度,提高要求,我当堂出题,由学生即兴发表观点、看法。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生由当初被逼上讲台到后来争着、盼着,自觉地、坦然地上讲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语文发生兴趣的最好表现。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由于教学中我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调动了起来,这对提高课堂效率便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