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及其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中国之声国家文化公园特别策划《江山壮丽——我说大运河》,将邀请24位工作、生活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讲述者分享他们的运河故事。
20世纪70年代,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一些河道断流,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今天的讲述者是来自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东线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运行管理处的王敏羲,作为一名巡查员,他参与和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让京杭大运河重获新生
南水北调东线台儿庄泵站
江山壮丽,我说大运河。我叫王敏羲,90后,是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的一名巡查员。我的日常工作,就是给京杭大运河的水“做体检”。有人可能要问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大运河有什么关联呢?其实,京杭大运河是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通道。工程由江苏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然后通过京杭大运河扬州至天津段1100多千米往北输水。可以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让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重获新生。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为了这一刻,我们早已准备了很多年。我从2016年一毕业就从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后来启动了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我有幸成了第一批加入队伍的年轻力量。
河北沧州大运河湾
还记得2019年北延工程试通水的时候,虽然工程前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建设和论证,但为了监测水流通行的情况,水头在河道跑,我们就在沿线开车追着它跑,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跑在它的前面。当时有的河道完全是干涸的,所以能很清楚地看到水从河道远处一点点地流过来,然后水流越来越大,慢慢地上涨。在我们心里,一种幸福感也随着河水慢慢涨起来,充盈着全身。其实比我们更激动的是沿线的老百姓,他们很多人早早地就等在岸边,直到看到河水充满了河道,还久久不愿离去。
巡查员的工作,是每天与大运河相伴
王敏羲和同事在大运河沿线巡查(记者李晓阳 摄)
通水之后的大运河,就像变魔术一样,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曾经巡查车行驶过的干涸河道,变成了水鸟嬉戏的清澈河面,两岸植被恢复后,还经常可以看到放羊的老乡,沿线的土路大多被翻新成了柏油路,而道路的改善也给我们巡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王敏羲(右)和同事正在调试测流船(记者李晓阳 摄)
京杭大运河通水后并不是可以“放任自流”的,还要不间断地对河水的水量和水质进行动态监测,这就是我们巡查员的职责了。从穿黄出口到天津九宣闸,北延供水工程线路全长450.6公里,我们分成两个组,德州巡查组和沧州巡查组,往往是一辆巡查车、两名巡查员,一天能跑完差不多140公里,我们会携带测流船、水质监测等设备,在每个关键断面和点位进行测量,并进行数据的回传,还会带上救生工具、消防设备等等,如果在野外发现有野草被点燃这种情况,也会用灭火器进行及时的处理,包括看到垃圾也会带走。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和大运河相伴。
让千年运河流动起来,才是最美的景象
2022年12月北延供水工程首次启动冬季调水,冰期的河道巡查更具有挑战性,频次也要更高。为了测量水流和水温,我们会携带铲子等一些破冰的工具,这样才能将设备穿过冰面抵达河水。在零下十几度的户外作业,经常冻得手脚冰凉,不过,比起层层保暖更要做好安全措施,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进冰窟窿。
六五河节制闸完成北延调水任务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31日,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调水任务,交出了向黄河以北调水2.77亿立方米的成绩单。年度调水的完成并不是落幕,恰恰是新一年度调水工作准备的冲锋号。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够助力大运河实现全年通水甚至全线通航,我想,让千年运河流动起来,才是最美的景象。
山东济宁运河大桥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首席专家王云】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是国家最重要的物流通道和信息通道。近代以来,随着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京杭大运河的运输作用已经不像古代那样凸显,特别是黄河以北的运河早已经因为水源的问题断流,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依然重大。国家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了大部分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缺水问题。
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困扰古人的会通河水源缺乏问题、运河水脊南北落差问题以及运河穿黄、穿淮等等难题都已经可以解决。所以运河全线不仅能够实现通水,在不远的将来,还可以实现全线通航通运,这样,我国内陆航运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更大、更合理的格局,这条凝聚着我国历代人民智慧的古老水道即将迎来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监制|高岩
策划|樊新征 丁飞
记者|刘梦雅 李晓阳 刘颖超
编辑|顾涵 李瑞
学术指导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