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孙盛凛
自打乔迁新居起,收拾旧物的活计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前几天,偶然发现了一封书信。从信封看是来自天津的老物件,应该是表姑写来的。拆开来看,发现此信写于2006年。十八年了,也算是比较久远了。
这是表姑的一封回信。她在信中很是客气,先说亲戚之间帮忙照应是应该的。还不忘表扬了我的前一封信内容很是充实,字跟她表哥(我父亲)一样都写得很好,文笔也是流畅得体。信末尾照例是邀请我方便的时候带着表嫂(我母亲)去天津玩儿。
捧着这古董般的家书,读着其中平实温暖的话语,表姑那软糯的带有天津口音的普通话仿佛就在耳边。一时间,好多往事涌上心头。
天津是父亲当年投奔亲戚的地方,也是他老人家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尽管世事变迁,现在仍然有他的表妹(我表姑)一家大大小小五口人。父亲2005年去世后,也得亏他们四方奔走,才使得父亲的丧葬抚恤等诸多后事得到妥善处理。正如同母亲有云:尽管是亲戚,咱也得领人家的情啊。也正是得益于母亲的念念不忘,在父亲去世的多年间,和天津亲戚也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不敢有丝毫相忘,直到有了更便捷的通讯工具微信为止。而表姑的这封信无意就是对我前封“感谢信”的回应了。
所谓家书,就是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书信来表达亲情、问候、关心等情感。自打记事时候起,就知道两地分居的父母家书不断,可谓耳濡目染。而母亲曾说起过一段家书往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重阳节的前夕,母亲在家书里老人和孩子平安、秋收还算不错的的情况告知了父亲,并说能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你目睹这一切就更好了。而父亲在回信中也回之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父母之间默契的感情借用王维的诗词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这也是那个年代“鸿雁传书”式的“父母爱情”吧。
于我呢,记不得上次写信是什么时候了,但却总记得第一次写家书的情形。
那还是在小学四年级了,深秋。之前探亲返津的父亲在信中对其在家时发现我存在的诸多毛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记得当时甚至连喜欢猫也被当成了一件影响学习的事情而加以禁止。不知是不是受到刚刚学过的契诃夫那篇《万卡》的文章中孤儿万卡给乡下爷爷写信的影响,不服气的我决定以信言志,跟母亲要求亲自给父亲写信,表表态度和决心。
于是,趴在炕上卷起的被筒上,在当时农村不算亮堂的煤油灯光下,开始中规中矩地写起自己的第一封信:一封家书。
当时,一旁绣花的母亲也不时地提供着指导。信的具体内容基本上记不清了,唯一还记得的是,自己信誓旦旦地告诉父亲,对于我过去的行为要既往不咎,下次您回来瞧好吧,一定让您满意!
果然,没有等到改正错误,父亲甚至对我写信的行为业已经相当满意了,并大加赞赏。他在回信中非常自豪地表示:想不到我的小儿子都可以给我写信了……一封简单的家书竟然能将坏事变成好事!现在细忖下来,有错就改固然值得表扬,但在父亲看来,儿子的成长可能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