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五四起风雷
为纪念运动中的无畏青年,每年的5月4日成为了我国的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和广大市民、商人等,以示威游行、请愿、暴力对抗政府等方式,进行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这是狭义上的“五四运动”。
从广义上来说,“五四运动”还包括了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二者又被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的学者,还把这场运动追溯到晚清时期。
纪念五四运动的浮雕
这里,我们采用狭义的说法。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机严重之时,是一场爱国运动。这场运动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五四运动”是近代社会的划时代事件。那么,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
一、 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和新式教育的发展。
清朝晚期,新思想逐渐地传入了国内,出现了很多进步的有识之士。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地得到了启蒙和解放。
在这些影响下,陈独秀等人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领域掀起了革命性的运动,也就是新文化运动。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之后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当时,新式教育逐渐兴起,像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得到了发展,培养出来的广大青年学生。他们充满爱国忧患意识,大胆无畏,是后来运动的主要参与者。
二、 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1917年,北洋政府加入了“协约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会议前,很多人就已经寄希望于这次会议,想通过它争取应得的利益。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里夺去的在山东的权利。
可是,中国在会议上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应有的权利。对德合约上还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这些消息传到了国内前,相关谣言已四起,电报和报纸等又加速传递信息,扩大了传播范围。这次外交上的失败,给当时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直接引起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巴黎和会
运动爆发后,声势越来越大,并迅速扩大到其他地方。
那么,这场爱国运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北京,高校学生进行了示威、游行等活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和中国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在天安门云集。
3000多名学生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同的口号和要求。同时,学生们要求严惩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
曹汝霖任交通总长、财政总长等数职于一身,曾在袁世凯任大总统时,以外交部次长的身份,坐在了对日外交的火山口上。他曾和陆宗舆、章宗祥一起参与对日谈判,签订“二十一条”。因此,三人被学生视为“卖国贼”。
当日下午,学生们游行到了赵家胡同的曹汝霖住宅,发现大门紧闭,就翻墙进入。他们找不到曹汝霖,就放火烧了房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
当时,章宗祥正寄居在曹家,正好被学生撞见,他被揍得半死,这就是运动中“痛打章宗祥”的一幕。
北京学生的游行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后来,各地相继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加入运动中。5月11日,上海成立了学生联合会。5月14日,天津也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其他地方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南京还成立了“首都各界反日运动委员会”,号召在经济上和日本斗争,各地逐渐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风潮。
5月19日,北京的学生开始罢课。上海、天津、南京等多地的学生也随之罢课,表示对北京学生活动的支持。
“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众多,主要领导有陈独秀、蔡元培、林长民等人。蔡元培当时任北大校长,因抗议北洋政府对学生的行为,而辞职出走。北京各大高校的校长,很多也递交辞呈,表示支持蔡元培。
蔡元培像
这期间,北洋政府不得不承认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希望运动能够平息。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曾下令制止运动,但军警不敢对学生动武,所以“镇压”不力。后来,北洋政府下令让各学校复课,提前放假,举办文官高等考试等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6月,北洋政府逮捕上街演讲的学生,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运动。随后,运动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上海,并扩散到其他地方。
第二阶段:在上海,以工人为主进行了“三罢运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有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等20000多人。后来,又有几万上海工人先后罢工。
罢工逐渐影响了全国其他地方,京汉铁路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和九江工人都举行了罢工,这些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时,上海成立了各界联合会,支持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三罢运动”影响了20多个省。
6月10日,迫于运动的压力,北京政府撤销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这是运动的直接成果。然而,这些并没有保全我国的权利和利益,反而刺激了日本加速侵略我国的野心。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五四运动不仅是爱国运动,同时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运动中,教育、文学、男女平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当时,如创造社等文艺社团就有40多个。这场运动承担了救亡和启蒙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各个阶层都表现出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破除偶像、拒绝权威、敢于斗争,这些都是可贵的。然而,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运动中救亡压倒了启蒙,对于传统过分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