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上层建筑的具体表现和核心是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6 22:00:16

人类社会始终有两大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今天我们主要聊一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首先,理清一下概念。

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体现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延伸发展出来的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经济地位关系等经济结构,以及由这种经济结构引起的就业、失业、工资、消费、交换等等经济活动,都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井冈山上军队实行经济公开、实行供给制就属于其经济基础的范畴。

大家只需要记住,一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衍生出来的生产关系的种种内容,都是经济基础的范畴。

任何社会、国家都不会纯粹的只有一种生产关系,往往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都有,谁占主体地位,那么这个国家就属于什么性质的社会形态。

我们国家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并兼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因为理论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起着领导和支配其他经济形态的作用。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并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后,那么由这种生产关系而带来的阶级的分化,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

这种矛盾可以在居于领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的支配下,得到更大程度的缓和、调整,但是缓和和调整的方法,不可能彻底解决这种矛盾,以往的阶级社会里,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为了本阶级的长治久安也往往实行某些改革,如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但是这些改革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暂时缓解阶级矛盾,真正能解决这种矛盾的,只能是改变社会形态的社会革命。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制度、设施、文化以及思想体系等内容。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其实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就是国家机器。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文化、宗教、哲学等,这些我们常常统称为一个名词——意识形态

其中,我们之前解释过关于国家的概念,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或者单纯的机器。国家的本质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意味着国家是阶级的国家,是不同的阶级在掌握着这些工具。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其经济基础。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理,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占据统治地位,就必然决定着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占统治地位。

反过来,上层建筑又通过调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意识来服务自己的经济基础。

理论上是这样,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却远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不是简单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比如,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表面上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和比例。

但是,上千年以来的封建经济基础,以及近百年出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上层建筑的极其巩固。

其中,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的三座大山,实际上是封建时期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

同理,在推翻官僚资本主义的时候,推翻的也是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却是极难推翻的。

换句话说,革命可以推翻旧的经济基础和与这种经济基础对应的政治上层建筑,但是却极难推翻与旧式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

而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旧式上层建筑,会反过来严重影响你构建新的经济基础。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我们国家最早认识到的人,就是*。

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所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尤其是其中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非常复杂和难以解决的。

在人民公社化时期,这种矛盾就非常激烈,只要人民公社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涌现出一股单干风、解体风、黑暗风,这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问题,是人民公社化,集体所有制真正的对手。

而同时,在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中,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作为旧社会和新萌芽的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

既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又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这样一来,不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尤其是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本身的矛盾,就构成了一张十分复杂、纵横交错的矛盾网。

而这些矛盾最终都要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旧的上层建筑是一定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直到它开始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就会有新的阶级起来,推翻旧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我们从历史上看,就会发现社会主义社会,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就意味着一个重要转折,即以往的阶级斗争,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对立。

为什么那么说?我们想想阶级是怎么诞生的?

阶级的诞生有两个前提,一个是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导致产品开始出现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伴随着私有制出现的,就是阶级的诞生。

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有了激烈的矛盾。

不同的利益团体,根据其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和掌握生产资料的不同,分化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随着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发展,其阶级矛盾也逐步发展,阶级斗争也就发展起来。

而社会主义,因为其主体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就为按劳分配而不是按资分配提供了保障。

按劳分配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不再处于绝对对立状态。

大家仅仅是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实现路径、方法、路线、理念上的不同而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很好地得到调和的。

目前这两期侧重于基本理论的梳理,主要讲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而这些矛盾,只要是存在私有制的状况下,就一定且必然要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

私有制产生的阶级矛盾,也必将通过社会革命的手段才能最终解决。

这就是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我们拿着这些观点去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不仅如此,《毛选》里实际上也把这段历史描述的很清楚。

稍微了解近代史的,就知道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买办的利益,是属于这几个阶级的政党,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实际上就是这几个阶级的中华民国。

同理,共产党代表的则是工人无产阶级和其同盟农民阶级,最后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本质上是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组成的工农联盟,以及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民主绅士等组成的统一战线,实现了阶级斗争的伟大胜利。

这就是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似乎就很少见到主流媒体继续用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去解释随后的历史了。

这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阶级斗争不是仅仅存在于革命阶段,它同样存在于还有阶级的任何历史阶段,只不过和平时期的阶级斗争方式不同。

但是,历史的演进始终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产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