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离开翰林院以后,再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安身之所,只得到处流浪闲游。天宝十二载即753年,他暂居安徽宣州,与一位故人李云不期而遇。
李云为中书省校书郎,李白称他为族叔。他离开宣城之日,李白陪他登谢朓楼,并设宴为他送行。同时李白还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当时送别的情形。
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之人,自唐玄宗赐金放还以来,心情闷闷不乐,正好借此宴席释放内心的苦闷。这首诗感情真挚,如歌如诉,写得腾挪跌宕,一波三折,几乎句句都是名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歌的题目已经很清楚,那就是在谢朓楼饯别友人。谢朓是南齐著名诗人,和谢灵运合称大小谢。谢朓楼就是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很佩服他,多次登楼游览。
诗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强调人生短暂、事业无成的烦恼。诗人感到每一个昨天都毫不留情,离我而去。光阴荏苒,转眼青丝变白发。
每一个今天,心里都特别烦恼。理想与现实充满了矛盾,大丈夫希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总不能如愿。仕途坎坷,精神郁结,遭受痛苦的煎熬。
三四两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描绘秋天万里长空的壮丽景色。诗歌笔锋一转,变得豪迈起来。大雁尚且能够驾着长风远行万里,我们生而为人胸襟怎么能够狭窄。
诗人苦闷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他决心要重鼓士气,就像大雁那样在广阔的空间里驰骋,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酒兴也来了,一定要和朋友在这谢朓楼里喝个痛快淋漓,不醉不休。“酣”指畅饮。
五六两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歌化用典故肯定主客双方的文学成就。古人称秘书省为蓬阁,朋友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因此这里“蓬莱文章”就是指李云的文章。
把李云的文章与建安风骨即“三曹”和“七子”相提并论,可见李白对朋友评价之高。当然李白也自比“小谢”即谢眺,认为自己的诗歌风格也是清新秀发。李白性格豪爽,这里更是流露出高度的自信。
七八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两个人都意气风发,满怀信心,就像直上云霄摘取明月那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时诗人酒兴大发,诗歌开头的那种“烦忧”一扫而空,激情奔放,豪情满怀,简直是飘然欲飞。“逸兴”指飘逸豪放的兴致。“壮思”指雄心壮志或远大的目标。“青天”和“明月”指的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九十两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诗歌又回到了无情的现实,举起刀子无法砍断流水,端杯饮酒也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这里表面上看,是用比喻写借酒消愁的徒劳无功,实际上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既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也是对不合理现象的揭露和抗议。
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反映了诗人摆脱苦闷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如果经过多次努力,还不能称心如意,那就只能放弃人生追求,归隐江湖。
这里只是假设,实际上诗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辈子都没有放弃匡时济世的目标追求。“散发”,指披头散发不束冠,意思是远离仕途归隐江湖,过狂放不羁的生活。
李白这首诗借宣州谢朓楼饯别,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种变相的抗议。虽然李白的处境很艰难,压抑很沉重,但他始终是乐观的。
李白的这种坚贞不屈豪放不羁的性格表现在诗歌上,情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但诗意仍然是行云流水激越高昂,没有一丝畏缩。更有甚者,全篇语言优美,几乎都是名句,感染了无数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