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34—1839年间,他在柏林弥勒的实验室从事动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很大成绩。施旺对于神经纤维鞘和胃蛋白酶的发现有重要的贡献,而且他曾利用严谨的发酵实验对自然发生学说发出了挑战。
施旺指出细胞具有“塑态现象”和“代谢现象”,并明确提出这两类现象是细胞和有机界的基本特征,之后,施旺又在施莱登所论证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基础过程,提出了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的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
屠呦呦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或许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株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疟疾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疾病之一,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中国的消除疟疾之路离不开青蒿素。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1967年,中国启动旨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523”国家项目。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巨大突破。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因为对消化系统的研究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