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时代,北印度有十六国,基本为君主制。此外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一。它臣属憍萨罗国 ;在今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从事稻作为主的农业。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认为是贵族共和制,由少数统治者协商统治,也有认为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诞生多有神话:他从兜率天下凡,摩耶梦见白象投胎;他从摩耶右胁生下,空中涌泉,一凉一温浇灌母子;他站立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可以说,出身高贵的他自出生之后便享受着比普通人更加优质的生活。并且,年轻的释迦牟尼像大部分王子一样,在声色犬马中无法自拔,甚至,频繁流连于风花雪月中,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子。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释迦牟尼与自己的表妹成婚,二人还有了爱情的结晶。
然而,婚姻生活并未让释迦牟尼收敛,他的生活依旧如常,每天挥霍无度,将大好光阴浪费在享乐上。某一天,释迦牟尼开悟了,他做出一件让所有亲朋都觉得离谱的事:踏上救赎之路。在一个夜晚,释迦牟尼一人一马,离开了尼泊尔,他的人生也随着这场旅行发生了剧变。
释迦牟尼按照印度传统的苦行风俗,试图通过惩罚自己的身体减轻罪孽。在一场旅行过后,释迦牟尼的体重骤减,变得骨瘦如柴。在这段苦行的岁月里,释迦牟尼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因如此,在旅行结束后,释迦牟尼终于见到了曙光,化身佛陀。
虽说,释迦牟尼的苦修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释迦牟尼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他觉得苦修的最终境界就是“超越自我”,也就是世人所说的“涅槃”,只有达到这种思想境界,修行才算圆满。在追求这种境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体会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幸福感。
因,为释迦牟尼并没有接替父亲成为下一任国王,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信仰,他的信念感染了许多人。不论是劳苦大众,还是富人阶层,他们都受到释迦牟尼的影响,皈依佛门。从这以后,恒河沿岸寺庙林立,越来越多的信众来到寺庙里,进行着超越自我的修行。
为了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达到“超我”的境界,释迦牟尼制定了一套宗教规则。在这套宗教规则中,男女信众要遵守的戒律有一定区别,例如:男性僧人要在寺庙中修行,女性尼姑则要在庵内修行。据说,第一个成为尼姑的女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姑妈。
在后来的日子里,释迦牟尼云游四方,在印度各地进行传教、化缘。
那么,化缘的意义是什么呢?
当时分给释迦牟尼食物的信众觉得,将食物分享给佛陀,自己能得到思想上的渡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释迦牟尼与当时的印度国家就像是弗朗西斯与野狼一样,他通过这种平静的方式,驯服了各个政权,使佛教成为各国都拥护的正统宗教。后来,印度政治家甘地将释迦牟尼的理论归纳为:“真正的生活不是沉浸享乐,而是要背负更多的责任。”
在佛教蓬勃发展的这段时间,世界上总共有三个区域发生了剧变,分别为:印度、地中海及中国。由于,这三个地区相距甚远,所以,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公元前480年,年迈的释迦牟尼正游走于恒河沿岸,向印度人传播着自己的思想;孔子则游走于东周诸国,向世人传播自己的儒学理念;雅典人刚刚在马拉松平原击败了波斯人,世界上最早的民主正在这块土地上酝酿成型......
公元前486年,年逾八十的释迦牟尼坐化,入灭前说道: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阿难,犹如旧车辆之整修,尚依革纽相助,勉强而行。”
佛陀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学说,通常归纳则为四谛:苦、集、灭、道。佛陀学说的关注点是人的身心,一切围绕着“苦”来展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四谛中,“苦”、“集”属于他的认识论,“灭”属于理想论,“道”属于方法论。而贯穿所有的是“缘起”,即缘起的苦生、缘起的苦灭。
可以说,释迦牟尼佛的辞世并未让佛教的传播停止。释迦牟尼坐化后的二百年后,世界各地对佛教信条的态度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一切都要得益于阿育王。这位统治者,在恒河沿岸起家,并在短时间内统一了分裂的印度诸国。可以说,阿育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
因为阿育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佛教在阿育王的统治生涯中得以迅速传播。每当佛教受到其它印度教的排挤和打压时,阿育王总会站出来为佛教正名。与中国一样,信仰虔诚且拥有绝对权力的统治者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佛教之所以能够传遍印度,阿育王功不可没。
在世界宗教史上,一共有两处最肥沃的宗教发源地:
一处是印度北部地区;
另一处是中东地区;
这两片土地分别孕育了两大宗教。
事实证明,佛教是世界宗教史上传播速度最快的宗教,在释迦牟尼在世期间,哪怕是当时与外界没有任何文化、商业交流的北印度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皈依者。随着佛教于印度盛行并传入东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同样迅速。当然,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仍要得益于唐、五代两时期的统治者。
参考资料:
【《佛学大辞典》、《释迦牟尼佛生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