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陪伴意义的近义词,陪伴近义词同义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22:57:19

活出自我

《张幼仪传》通过那个时代下传统的婚姻家庭及人物命运,向我们展示了张幼仪、徐志摩两种不同的生活样态。很多人共情于张幼仪的命运坎坷和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并以此为学习的榜样;恚怒于徐志摩的冷漠无情和私欲无厌,极尽指责和愤恨。

然而,转念一想,人并无好坏之分,人性也并非单纯“善”“恶”可别,那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认知实在是感性之至。言及此,突然有很多念头倏忽闪过:“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类的大脑大致分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爬行动物的脑,为吃住等最基本的安全所虑;上一个层次是情感的大脑,大多受情绪、情感支配而做出行动;再上一层则是理性的脑,通过审视而做出决定,就像苏格拉底所云——未加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

这些先人哲言为人生指明了方向,既可观照他人为我所鉴,又可内省自己,活出自我。如是,阅读之间接经验作用于自我的直接经验,或许就是苏格拉底话的妙用,这大抵也揭示了阅读的好处吧。

人格对三观的影响是前置性的,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命运。而人格受成长的环境(特别是童年时期)影响甚深。

张幼仪生在富豪之家,从小就很有主见,这从三岁多哭闹着不裹脚并借助二哥之力而达目的就可看出,更为明显地表现是12岁时竟能以“上学费用低廉”为据说服父亲进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念书,实在让人佩服于她的聪慧。

在那样一个时代,张幼仪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既有家庭殷实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家人对她的爱。她的哥哥爱她,她的父母也爱她,尽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送儿子读书却不愿让女儿读书),却并没有苛刻地限制于她,宽容了她的“大脚板”、“去苏州第二女子师范读书”。

后来张幼仪能于不幸的婚姻中默默承受,甚至是逆来顺受,我想大概皆源于她潜意识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故。是幼年家庭的爱赋予了她达观的生活态度,即便次子彼得夭折后,她在极度的失望中还能挺过来,独自面对生活的“兵荒马乱”;即使离婚后,她还能照顾徐家,侍奉公婆,从无怨言。这种爱的力量打下她一生积极向上的生命底色。观照今天的家庭教育,无论家庭多么贫困,生活多么艰辛,给孩子的爱及家庭的安全感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上是如此重要!

文中对徐志摩的家庭介绍不多,但我们依然知道,这样一个有才情的人其家庭出身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望其项背的。优裕的家庭环境,加上出国留学的锻造,才情四溢,思想开放,崇尚自由,一般女子哪会进入他的法眼?也只有像林徽因、陆小曼这样曼妙的女子才符合他的“胃口”。然而,有孝心的他恰恰要面对父母之命的张幼仪,他没表现出拒从,而选择了表面顺从而内心排拒。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就是个乡下“土包子”,对其漠然无视,即便张幼仪像蜜蜂一样操劳家务这位徐先生也不存丝毫的感激。我们不禁愤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大可不必。

婚姻和爱情从来就是两回事。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爱情是好奇心的探求,异性相吸。最好的婚姻是从爱情到亲情的转变和实现,当猎奇、新鲜一过,转而进入相濡以沫的包容共情和共存。很显然,徐志摩先生追求的是爱情而不是婚姻,这从他追林徽因不得而追陆小曼可知。金岳霖追林徽因至“比邻而居”,最终不得而终生未娶,这同是追求爱情所然。然而,徐志摩似乎不像金先生那样对爱情如此专一,追林徽因不得转而求其次,陆小曼也挺好啊!实事求是地说,徐先生对陆小曼是有着爱情期待的,但这只能是爱情罢了,在实现婚姻亲情的过渡中完败。

张幼仪向往爱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当遇到门当户对的才子徐志摩时,她是欣然同意的,虽然对徐先生知之不多,但有四哥的担保自是不错的。张幼仪更向往婚姻,对家庭的渴望更甚于爱情。当婚后面对那个曾经心仪的老公时,所有的美好向往被现实击得粉碎,“婚姻七年成为一生最难熬的日子”、“婚后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家求学,丢下张幼仪一个人伺候公婆”、“偶尔回家,不理不睬,不见人影”、“漂流三周远洋过海,迎来的是丈夫一脸极不耐烦的表情”、“……”。

张幼仪的辛苦付出为何会被视而不见?为什么徐志摩这样无情?张幼仪的悲苦让我们无限同情。在徐志摩看来,这样一个他不爱的人为婚姻付出得越多,越是对他内心的拷打、良知的拷问,就像逼一个严守清规戒律的老和尚吃肉一样,他也只好用最冷漠的暴力来对抗。孰不知,心灵的力量何其强大哉!当年张大户把潘金莲嫁给丑陋的武大,不也是这种精神暴力的显现吗?很多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让我们很是惊恐,恐惧于孩子常常用生命相威胁,这其中的道理是耐人寻味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感慨人生无常、命运多舛之时,我们能从张幼仪的人生中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力量,晦暗、沉重的心情一扫而去,像温暖的春风荡涤了阴霾。这种力量自内而外,是心灵的力量,是精神的指引,外显为两个字“成长”。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生长是有机体存活的表征,成长停止了,就意味着死亡。张幼仪的次子彼得夭亡了,而那位大才子徐先生却忙着让张幼仪签署离婚协议,此时的张幼仪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愿望(人生没有了意义),但她终于是挺过来了,在二哥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职业人生,自此,生活的火苗越烧越旺,成为银行行长、服装公司总经理。

一个困苦中的弱女子,何以有此“伟业”?是命运之神的眷顾?祖上福荫?亦或是天上掉馅饼?大多数读者或许只留意了这样的文字:遇事不抱怨,找到自己的不足,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放手闯荡。这些类似于心灵鸡汤的东西似乎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毕竟少了些感性体验。岂不知,最伟大的知识来自于经验。我似乎更敏感于以下事实和数据:1.张幼仪获得幼儿教育硕士学位,一段时间里,她可以在学校里教书;2.每天9:00准时到办公室,分秒不差;3.每天下午5:00准时进行一个小时的国文补习,之后再到服装公司;4.借助多年的生意经验从事股票等商业经营。

苏格拉底让学生每天甩300次手臂,这事极简单,然而也最难坚持,后来只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柏拉图。

心学大师王阳明指出,知行合一,知和行像硬币的两面,不行就是不知。

维特根斯坦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和行之间的距离。因此,“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成长最快、最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行动力极强的人。

说到张幼仪的第二段婚姻,在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走向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苏医生为了张幼仪可以戒酒,张幼仪可以陪苏医生研究医书,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商量事情,一起旅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幼仪主动认领徐志摩的遗体,亲自主持操办葬礼,还以儿子的名义每月给陆小曼寄300大洋生活费,这是人性深处的良知啊!有了这样的人性洞察,她想建立自己的幸福婚姻那是再自然不过了。

婚姻是什么?文中一个词概括得比较好——陪伴。陪伴的近义词可以很多,像什么“相濡以沫”“志同道合”“心有灵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那全靠诸君的体验和发挥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