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真情的近义词,挚爱的近义词有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8 02:47:56

中考热点一 挚爱真情

挚爱真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难免要与他人发生接触、联系,在不断的接触和碰撞中,会产生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等各种各样的真情。能够理解和感悟真情,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若一个人抛弃了真情,别人就会远离他;若一部作品缺少了真情,就会失去生命力。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都离不开挚爱真情的抒发。

在中考试题中,“挚爱真情”类的阅读内容比比皆是,一直是中考语文阅读的重头戏,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如2015年四川乐山中考卷《老师!老师!》, 作者阎连科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对初中时教他语文并担任班主任的张老师的感激,“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浓浓的师生情;2015年呼和浩特中考卷《谈孝》,季羡林谈古论今,由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父慈子孝”谈到“父慈”“子孝”的不对等,在旁征博引中提出了当代社会的孝道观,对家庭中父子情、夫妻情进行了重新定义;2014年贵州省毕节中考卷《兄弟》,通过叙写一对在外打工的兄弟中秋节互赠月饼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2011年河北中考卷《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记叙了小女孩温丝莱特与邻居珍妮芙太太的交往,赞美了超越亲情的大爱真情。

抒写人间挚爱真情的文章,在今后的中考中,还将是重要的阅读材料。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把这类阅读材料作为重点。

滚动组合训练(一)

(2016·原则)

________________

文/杨崇演

你知道母爱有多重吗?朋友问。我摇头。母爱可以称量?朋友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一女青年大学毕业后,到一所中学任数学老师,与同校的物理老师喜结连理,幸福地开始了甜蜜的生活。两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平添了无尽的欢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很快发现女儿两腿像面条一样软,根本支撑不了身体。

她万分焦急,抱着女儿到医院检查,残酷的事实无情地撞击她的神经——脑瘫!一个脑瘫的孩子,意味着一生都将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坐起来、站起来、走起来,更不要说跑起来……

她迈着沉重的步伐,失望地把女儿抱回,一步、两步、三步,从一楼、二楼到五楼,腿如铅注……端详着女儿娇小的面庞,她泪如雨下。亲戚、朋友好言相劝:你还年轻,放弃吧。但她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我还有力气,就绝不放弃女儿。”从此,她一趟趟奔走——风雨无阻,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纷纷大雪,只要听说哪里能治,她就会把女儿抱到哪里。

然而,老天并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给予眷顾,女儿还是只能躺在床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几年过去了。她每天早早起床,给女儿穿衣,梳洗,抱着上卫生间,抱着喂饭,抱回床,才去上班。中途,她得抽出时间回家,抱女儿上卫生间。午饭喂,晚饭喂,一勺一勺,一口一口。天气晴好的傍晚,她照旧把女儿从五楼抱到一楼,推着轮椅看看沿街和小区的风景,然后再把女儿从一楼抱回五楼,沉沉入睡……

邻居惊呼:一个瘦削弱小的母亲,哪里来那么大的力气?她淡然一笑,说:“习惯成自然。”

讲完这个故事后,朋友说,母爱有多重?9斤、80斤、100斤,不,更重,重得儿女一生都衡量不完。

听完这个故事,我陷入沉思:母爱有多重,谁能称量得出来?一组记录统计了一个家庭妇女在三口之家一年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汤匙18000条,盘碟13000个,碗6000个,锅3000个,衣18000件,往返搬运的重量约为5吨。每年5吨,20年、30年该有多少吨?

但是母亲做过的事情就仅仅是这些吗?不,母亲做过数不清的事情,你我能算出母亲的爱有多重吗?

不由得想起另一则故事——一位中年母亲、一位体重仅仅45公斤的母亲,为了儿子上学,在矿井下挖煤10年,每天拖着100公斤的煤在30米的巷道中不知往返多少次。就在儿子考入大学,夫妻俩盘算着今后享受生活时,小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厄运降临到母亲的身上。当人们找到母亲的遗体时,她一只手紧紧捏住自己的鼻子,另一只手在潮湿的井壁上写下:孩子,读书!

母爱有多重?我无法回答。我知道,母爱有时一点都不重,就像空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母爱有时一两便可拨千斤,就像顶梁柱,撑起家,顶起天,立住地!

(选自 2015年1期 《情感读本·道德篇》)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2段加线句“天有不测风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怎样理解第二则故事中母亲临终在潮湿的井壁上写下的“孩子,读书!”的遗言?

4.结合具体语境,简析下面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她迈着沉重的步伐,失望地把女儿抱回,一步、两步、三步,从一楼、二楼到五楼,腿如铅注……

(2)母爱有时一两便可拨千斤,就像顶梁柱,撑起家,顶起天,立住地!

5.阅读下面的小资料,联系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发现。

资料一:每年冬末,格陵兰海豹都会迁至纽芬兰附近和格陵兰及北海繁殖后代。为了避免天敌,雌性个体往往会将幼崽产在大块浮冰上。在幼崽刚生下来的12天内,它们的母亲会不吃不喝,并且不断为幼崽提供奶水。在这段时间,雌性海豹每天会减掉约3公斤的体重。

资料二:母狐在育仔期,为了幼狐不至于饿死,会不顾及自己的性命,去极危险的地方猎取食物。断奶以后,母狐会教给子女们如何辨味寻找食物,怎样捕捉猎物,怎样逃避敌害等等。

6.就结尾段提出一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

(2016·原创)

儿童照料——爸爸在哪儿?

文/李亚妮

①某知名媒体刊载:前不久,一位6岁小女孩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某报社,买下整版广告,只为让加班多日的爸爸赶紧回家,参加即将召开的家长会。这位小女孩在广告里深情呼喊:“爸爸,加完班就回家!”这是在继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之后,又一次将爸爸育儿的话题带入一个公众热议的空间,微博、微信等公众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中以各种方式传递着爸爸育儿的理念。

②很多研究显示,爸爸和妈妈一样具有抚育性,和妈妈一样可以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尤其是妈妈外出工作时,爸爸应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均有报告说,爸爸比早先时候更多参与育儿工作。

③但是,在所有的儿童照料工作中,妈妈仍是主要承担者。国外研究发现,爸爸在参与育儿时,更多的是与孩子互动或者陪伴孩子,而清洗、准备、喂养等身体照顾工作和为孩子规划养育、教育等方面仍更多是妈妈的职责。这一点与中国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孩子3岁以前白天的照料者主要是妈妈,大约一半的城市孩子在3岁之前白天主要由妈妈照顾,农村孩子由妈妈照顾的比例高达3/4。

④2011年福建省的一项0~3岁家庭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发现,0~3岁幼儿家庭中,作为生活照顾者,59%家庭是妈妈、2.7%家庭是爸爸、31.6%家庭是祖父母、6.7%家庭是保姆或其他亲属;而作为教育者,妈妈、爸爸、祖父母、保姆的比例则分别为75.5%、11.8%、10.5%、1.5%。可见,不论是作为照料者还是教育者,爸爸的参与率都不高。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参与育儿的比例有所增高,0~3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5.7%,妈妈占36.7%;4~6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8%,妈妈占57.2%;7~12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12.7%,妈妈占61%。

⑤在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中,也不乏“全职爸爸”群体的出现。一部分是男性已经摆脱了经济上挣钱养家的压力和束缚,有足够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时间,而且在理念上也比较认同爸爸参与照料对儿童的益处;还有的是家庭经济决策和夫妻工作方式权衡的结果,妻子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方式不方便照料儿童,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爸爸作为幼儿(0~3岁)主要照料人的占已婚有子男性的9.6%,而女性作为幼儿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为63.2%。

⑥对于儿童来说,爸爸的照料与呵护,既有理性的知识传递,也有感性的安全感的渗入和性别角色的认知:一方面是能促使孩子适应不同性别和性格的照顾者并与其互动,有利于儿童心理认知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也有助于其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层面来说,爸爸妈妈不同的照料方式也有助于孩子将生活照料知识进行挪移、辨别和实践。重要的是,爸爸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如做一顿饭、冲一瓶奶、洗一次澡等琐事,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给孩子一种家的安全感;而且对儿童正确认识性别角色、消除性别分工刻板印象有直观的引导作用。

⑦对妻子来说,丈夫直接参与家庭照料工作,减少了家务工作对妻子的身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家庭共同的休闲时间,有助于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关系的确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选自2014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改动)

1.文章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爸爸参与照料儿童,有哪些好处?

3.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4.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滚动组合训练(二)

(2016·原创)

“源头之石”改变流向

文/张丽钧

①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很可能就是今天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②毋庸讳言,任何一所中小学都有所谓“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展览“差生”作业、试卷,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看到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关注每个孩子,偏爱差生,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③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有多少人能像张德芬那样,分析出这些毛病其实是孩子在竭力逃避无颜面对的现实?而“标签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之所在。

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那些违法学生,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⑤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难道,我们只有真切体会到了痛彻骨髓的“恨出者恨返,祸往者祸来”,才愿意睁开倦怠的眼睛关注一下“差生”的生存质量吗?

⑥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选自2014年2月20日《中华读书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题目中的“源头之石”在文中指什么人?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作者列举了魏书生、李镇西的事例后,再举马卡连柯的事例还有必要吗?为什么?

(2016·原创)

风景线

文/朱卫国

田老师守在教室门口,娇小的身体里正积蓄着越来越多的愠怒。在积蓄的同时,她也在酝酿应对策略,她准备了最后的撒手锏,这一次不完胜的话,她真没招了。

马小淘并没有跑着过来,这让田老师一点都不意外。田老师把发髻扎得干净利落,马小淘觉得今天老师的架势有些不寻常。

“按照昨天订的规矩,跑十五圈,不然不许进教室!”田老师的话干脆有力,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习惯性迟到患者马小淘耳朵听到了,心里却不以为然,马小淘就应该是马小淘,有必要害怕吗?

马小淘没有动,他在等田老师下一步老套的程序——先批,后训,再温情脉脉地导。

“不愿跑,是吧,那我替你罚!”田老师冲向了教室前面的跑道。全班同学的目光被牢牢地牵引过来。马小淘有些惊愕地站在原地。

田老师一圈一圈地跑着,同学们远远地替她数着圈数,五圈、八圈、十圈,田老师的脚步开始有些艰难了,汗水直淌而下。教室里的同学也逐渐安静下来,有同学把责备的目光射向了马小淘,这让马小淘有些不自在。在同学印象中,这是田老师第一次如此“折磨”自己。田老师还剩最后两圈,浑身湿透,步伐愈来愈慢,疲惫感完全裹胁着她,她像一个战士,倔强地跑完了十五圈,终于累趴在了跑道上。

同学们冲出教室,一拥而上,扶起了田老师。

马小淘如芒在背,没有了“老油条”的神气,他感觉到了所有同学对他投来的异常目光,田老师的这一招让他猝不及防,羞愧之情涌满心头。田老师走过来,喘着气轻轻地对马小淘说:“替你罚完了。”

第二天,马小淘没有迟到,早早地来到学校,捧着一钵怒放的月季花,送给班主任田老师。

田老师捧着花闻了又闻,笑着:“特意买的吗?”

“不是,家里养的。想向您说声对不起。”马小淘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

“那好,我接受你的道歉有个条件,这花呢,就属于我的了,我把它放在教室窗台上,你替我养着它,每天早晨按时浇水,学期结束了,这花还好好的,就算我真正原谅你了,可以吗?”

马小淘有些意外,又有些欢喜。

翌日,田老师宣布了一条新班规:今后谁迟到了,就为班级罚养一钵花。孩子们面面相觑,继而欢呼赞成。

马小淘养护得很尽责,那钵花在窗台上开得愈发美丽,在马小淘眼里,它就如田老师一样漂亮。当然,马小淘真的没有再迟到。

一个月未到,教室窗台上悄悄摆满了各种花钵,赤橙黄绿青蓝紫,像少年澎湃的心事。奇怪的是,并没有学生再迟到。

(选自2015年第3期《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 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马小淘心理变化的词语。

2.从选文内容看,马小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选文第1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撒手锏”具体指什么?

4.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照应文章题目的结尾。

6.有读者认为田老师罚花的做法并不妥当,你认同田老师的做法吗?为什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