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似乎是青岛入冬后最后 的一天。清晨出门遛狗,走出单元门疾风扑面、寒气袭人。狗通人性,亦晓天气,似乎也被这寒气搅扰了它调皮好动的天性。
被疾风深寒逼回屋内,凉气依然裏在身上久久不散。不禁想起杜甫写的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杜甫写的情况当然都是千年以前的事,想来如今的青岛乃至山东和全国,已经没有多少人还在遭受寒冷的困扰吧。尽管如此,我还想再读一遍杜甫的那首诗,既体味极度深寒下的生活,又感喟历史与生活的变易。
1、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言“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从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开始,人们就不断咏叹人们与酷寒天气的争斗,不过我尤其感动于杜甫对寒冷的描述。他在诗歌里的描写是发自肺腑,我们在阅读时则感同身受;更何况在老杜笔下的遗词造句和铿锵韵律,更让我惊叹他“笔补造化”的功力。
在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的寒冬,杜甫一个人从长安往东北出发,可能还雇了一头驴,驮着行李踏上了去如今蒲城县的家,因为那里有他的老婆孩子。路上他写了一首长诗,取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首五言诗,总共写了一百句。
2、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如今从西安去蒲城的距离,大约有一百公里出头的样子,这是现在公路的距离。唐朝那时当然没有公路,估计走蜿蜒曲折的乡间土路肯定要比这个路程远些,如今算来,杜甫当年的那段路程需要走三天左右。三天的时间里,他将路途上的所见所感凝聚成这首五百字长诗,为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人的心灵史上塑造了一座丰碑。
在天寒地冻的路途中,他描写空中的寒气是“蚩尤塞寒空”:当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放出大雾,满天的雾气里全是寒意;他描写征途上的道路:“蹴踏崖谷滑”:道路上的山崖溪谷上,四处布满了冰碴子,自然容易滑跌。可以想象,那时杜甫长途跋涉的冰天雪地里,他是怎样抵挡那股寒气的呀。
从长安到奉先的道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