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是为大众服务的,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是否真正符合大众的口味呢?
最近,央视采访易中天的对话引发网友热议。对话中,主持人质疑易老师在讲课时使用了一些不妥或粗俗的用词,比如“见上帝去了”、“帅哥”等,认为这样会损害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尊严。而易老师则反驳说,他这样说是为了贴近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历史更生动有趣,并且他在任何场合都这么说话,并不是刻意为之。他还反问主持人,大众传媒的意思就是不说人话吗?
这场对话引发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支持易老师的,认为他的讲课方式是一种创新和突破,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而且他所用的词汇并没有违背历史事实和道德规范,只是换了一种幽默通俗的表达方式。另一种观点则是反对,认为他的讲课方式低俗、媚俗,会降低历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他所用的词汇有些不恰当和不尊重,会误导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笔者个人更倾向于支持易老师的观点,认为大众传媒应该说人话,而不是说官话。所谓人话,就是能够与普通大众沟通和交流的语言,能够反映大众的需求和感受,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和参与。所谓官话,就是那些刻板、僵化、枯燥、空洞、教条的语言,只能迎合权力和利益,只能制造距离和隔阂,只能引起大众的厌倦和反感。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影响力。它不仅要传播信息,还承担着社会监督、舆论引导等责任。要想有效地履行这些功能和责任,大众传媒就必须接地气、说人话。
说人话有利于增强大众传媒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大众传媒说人话,贴近大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传播信息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教育和文化积累的功能。反之,迎合权力和利益制造同质化、跟风化的信息,那么它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就会忽视或掩盖社会的真实问题和矛盾,严重损害自身公信力和责任感。
当然,说人话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说话,也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历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说人话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责任。说人话要求大众传媒在尊重历史事实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运用创新和突破的手法,用通俗和幽默的语言,讲述有趣和生动的故事,引导人们思考和行动。
因此,大众传媒应多说人话,而非官话。只有语言简单通俗,群众才能听懂弄懂,大众传媒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才能增强,公信力和责任感才能更为凸显。(文:赵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