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群众参与,开启美丽乡村“美颜”模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场需要人人参与的“人海战”,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发动群众参与,开启美丽乡村“美颜”模式。晋江东石镇潘山村绝对有发言权。
潘山村是著名的传统木雕文化之乡,“潘山庙宇木雕”自清末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并于2011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录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达木雕列入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潘山的庙宇木雕在台湾、东南亚一带久负盛名。不过,去年以来,这个靠山向海、2000多人的村子,吸引了另一波的“游客”,大家前来探究其为何能在短短两年内由“脏、乱、差”的小村庄蝶变成美丽乡村的“网红村”。
走进潘山村,木雕文化、掌中木偶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村民家门前是有鱼有水的喷水池,房子旁是宽阔的水泥路,屋后是种花养草、摆着老物件的小花园……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新农村展现眼前。
“从前是村两委求着村民改,如今是村民主动抢着变。”潘山村党支部*刘鸿才笑着介绍。站在村务公开栏前,指着栏上的“鸣谢状”“借地协议”“建设规划图”,刘鸿才感慨良多。
整治初期,潘山村缺地少地,绿化建设没有可施展的空间,怎么办?借鉴10年前退房让路的经验,村两委干部发动了新一轮的“借”地动员。
原来,2010年村里就遇到过村主干道扩修的难题。自然形成的村庄,房屋纵横交错。要拓路,必然要向两侧房屋要地,是保房还是让路,村民和村干部针锋相对过。
“刚开始动员群众退房让路时,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刘鸿才说,虽然大部分村民同意让路,但个别村民不同意,且态度很坚决。这该怎么办?“只要大家一起让,我们就能让。”走访中,一位村民的这句话给了潘山村干部新的启发。
与其村委会动员群众让路,不如换个角度,让群众参与修路。于是,潘山村立即召集沿路村民开会,让大家自己探讨让路方案,形成村民之间“互相比互相看”的氛围。退房让路这件事,变为村民自己集体想做的事。
让村民做村庄的主人,这次的人居环境整治同样“还”村于民。
拆除工作首先从刘鸿才的祖厝动起。当时,考虑到村民难以接受卖祖厝的做法,村里就以向村民‘借地’的方式来变通,并通过中青年一代给老一辈做思想工作,攻克下了11栋古厝土地“出借”一事。
从借一个角落建微景观,到借一个庭院绿化美化,再到借一整块地建广场,潘山村村容村貌变了样,村民直接受益。
村民吴斯文、吴贻民房前屋后原本被臭水沟、旧厕所、垃圾堆包围,吴贻民隔三岔五就要倒些药水到水沟里消*蚊虫。如今,吴斯文的屋后建了微景观,种上了花花草草。吴贻民借出的土地建成养鱼的喷水池。周边还建起了小广场和环境整洁的新公厕。每天来这一带散步、跳广场舞的村民络绎不绝。
“现在群众很支持,村里要做什么事都非常顺畅。”村主任吴万友说,村委会已经陆续向村民免费借了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搞建设。两个片区的规划改造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他们有的提供建筑手艺,有的捐出了木雕作品、老物件,有的积极出谋献策,有的踊跃借地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