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课程如何导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9 08:19:54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的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更能激发全校师生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具体表现在重环境文化,轻精神文化;重制度文化,轻行为文化。从而造成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都是表面文化,形式主义严重,而缺乏对学校实际和师生认同的深入挖掘,没能找到管理所需和师生认同的共同点,文化的建设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正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播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者、传承者和发展者的重任。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许多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的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更能激发全校师生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具体表现在重环境文化,轻精神文化;重制度文化,轻行为文化。从而造成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都是表面文化,形式主义严重,而缺乏对学校实际和师生认同的深入挖掘,没能找到管理所需和师生认同的共同点,文化的建设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的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环境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学校的内在品味,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是指师生在长期的读书教学和日常生活动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简单的说校园精神文化是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应,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现阶段的显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外在表现。

校园环境文化是指以环境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指以校园自然环境、人口设施等物质形态存在的硬件环境,同时也包括表现校园文化内在气质的软环境,如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组织管理机构及其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制度文化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及日常行为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是连接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纽带。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统一

在国家逐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今天,学校的环境文化都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都能对学生的精神境界起到熏染和启发的作用。而且许多学校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空间,设置展板、橱窗、文化墙等等,教室里有班级文化,实验室、图书馆等功能室有专业教室文化,走廊里有名言警句、师生礼仪、民族团结、德育教育等文化布置,可谓各具匠心,千姿百态。从中也可以看到学校的管理者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且这种方式正被更多的学校所接受并进一步发扬,有些学校甚至连地面和房顶都有所布置。表面上看,这些文化布置都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载体,应该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文化布置更多的是为了突显学校工作成绩、应对上级检查而做的,一些学校没有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宣传。致使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所做的文化布置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1993年启动的“雏鹰争章”活动是少先队的品牌活动,它最初是“跨实际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少工委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处罚,把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鼓励少年儿童从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定章、争章、颁章、护章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许多的班级文化建设当中一直采用争章活动来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但在具体实际中,当班级文化建设刚刚完成,班主任往往凭借他对班级学生的认可程度,将各种奖章直接贴在相片周围,用这些奖章来作为班级文化布置的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奖章很多,后进生的奖章就少的可怜。这种操作方式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竞争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看来,那些奖章也就跟学生本人没有太大的联系。更严重的是它直接造成了后进生的自卑心理,起到了相反的教育效果。

某校十分重视国学教育,早读安排诵读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著作,并在走廊两侧悬挂“二十四孝图”,以求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并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二十四孝图”并未配文字说明,也没有组织学生学习图中的典故,语文教师因教学压力也无暇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因此这二十四副图就成了学生肆意发挥想象力的对象,各种解释层出不穷,甚至包括许多反面的、低俗的解释,完全颠覆了学校最初的教育目的。

以上述连个案例为例,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硬性任务,缺乏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和细节的把握,从而使文化建设功利化、形式化,重环境文化而轻精神文化,使文化建设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当中,应把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支撑,使之成为教育思想的载体、传媒和标识,并下大力气做好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并把握好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位师生都理解文化设计的意图和目的,从而让学校的各种建筑、各项设施都能显示出有个性的、有寓意的文化气息,真正使学校的文化达到教育、熏陶、感染的目的。

三、要让制度文化成为行为文化的奠基石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必须长抓不懈,持续改进。而行为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制度文化直接塑造了师生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师生是否能够展现出良好的行为文化。

制度规章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正面影响,也有负面效应。在执行过程中难免遇到师生的不认可和抵触心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真正驱动力。潜意识的产生往往体现的是教师的实际需求,那么学校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努力使制度成为师生的潜意识,以此来指导师生行为,从而从源头上淡化师生对于制度的抵触心理,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因此努力让良好的制度文化成为师生行为的“潜意识”,是做好制度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把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共同愿景上来,使教职工自觉自愿的为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共同愿景而不懈努力,使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维护学校声誉。

同时,制度贯彻的前提是全体师生对制度的高度认可。为此,在指定制度时,应当深入教师、学生中间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在广大师生的认可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所以,学校应当从制度文化建设上着手,并把崇尚制度,遵守制度、敬畏制度作为学校长期倡导的一种管理理念,营造人人重视制度,事事恪守这些制度,处处维护制度的文化氛围。要坚持从科学发展、有效发展、和谐发展的管理角度,把制度文化渗透到集体成员的内心深处,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到各级管理者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中,达到制度科学、持续更新、全面落实、人人尊崇、执行有力,真正使制度文化成为学校行为文化的奠基石。

总之,构建高品味的校园文化需要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同时四个方面相濡以沫,缺一不可。不仅需要重视学校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更需要重视学校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只有当我们的学校真正形成了优良校风的时候,才能使我们的学校真正具有更强大的“软实力”,才能让全体师生获得将康和充分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张先新.浅谈行为文化——用制度规范行为.青年记者.2010年20期.

[2]唐宗礼.让制度文化成为“潜意识”.徐州矿工报.201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