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2018年5月刊
就曾刊发同济大学梁进教授的解读文章,
来看各种名画中的数学之美。
(☛)
【讲座人】
梁进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整理/记者 白竟楠 图文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2018年4月21日在中国科技馆,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金融数学领域著名学者梁进做了题为《名画中的数学密码》的科普讲座。报告中,梁进教授通过数学的思维分析了包括《蒙娜丽莎》、《星空》等多幅世界名画中的数学元素,并从哲学层面和科学史的角度讲解了数学和艺术的渊源与深度关系。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记者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整合、梳理,以飨读者。
以下为演讲实录:
在传统印象中,数学家的样子是固执的、保守的,而艺术家的样子是非传统的、疯狂的。可以说,数学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然而,数学和艺术其实能够在哲学层面产生交集。
艺术是形象思维的高度抽象,数学是逻辑思维的高度抽象。但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和“形”,所以数学中包含“形象逻辑”;艺术讲究逻辑,所以也包含“逻辑形象”——在哲学的层面上,二者殊途同归、“高维连通”,这是一种非直观关联,是更高层面的浸润。实际上,一些数学家在发现重大定理时,偶尔也会通过“艺术”的直觉来发现。
艺术中也有广阔时空作为两个领域,艺术和数学的思维方式的确有很大不同,数学的思维是严谨的,而艺术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发散的。时间和空间是数学和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那么时空在艺术中是如何反应的呢?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随着时间流淌,一首乐曲必须从头听到尾才能理解其含义。而美术是一种空间的艺术:绘画作品是二维的,雕塑作品是三维的。它们在时间上相对固定(不同时间点去欣赏同一幅作品,呈现的内容基本相同)。
△保罗·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采用笛卡尔式的解析方式,水平方向像是数学的数轴,按时间展开。最右边刻画了诞生,像是数轴的“原点”;在画面的黄金分割处,一个成年人顶天立地,正在采摘果实,象征着人的黄金时代;而最左端的老者,暗示着人生的终点。
不过,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绘画也可以在作品中“表现时间”,音乐也可以“寻找空间”,比如交响乐比独奏的空间感要大得多,表现的内容也更丰富。
那么,名画是如何与数学产生交集的呢?事实上,绘画的结构“很数学”,例如,色彩是绘画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从三原色开始,通过不同比例的调配能够获得更多的颜色,每一种色彩中红、黄、蓝的比例是不同且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