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是一种神秘的东方纺织物。
广东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自古便有“南国丝都”的美誉,这里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
据地方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在缫丝业鼎盛时期,顺德有晒莨工厂500多家,工人1万余人,日产香云纱4000多米。
香云纱又名“莨纱”,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被誉为“软黄金”。
关于香云纱的历史起源,史料尚无确切时间记载,广义上理解,或可上溯至明朝甚至1000多年前。
一些学者经严谨考究后认为,真正的香云纱起源于清朝时期,与织造技术革新息息相关。《佛山纺织史》中认为,香云纱从初创到成熟,经历过4次重大技术革新,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1915年,西樵民乐的程绍江等4人发明了马鞍绞综提花机,首创纽眼通花“香云纱”,开莨纱绸类丝织物先河,自此开启香云纱的发展之路。同时,西樵民乐织工创造性地将岭南传统木雕的镂空图案及技法融入香云纱的工艺里,使香云纱的提花织造技艺走向成熟,图案精美超群。
香云纱染整工艺流程十分复杂,有“三洗九煮十八晒”的说法。
薯莨,又名赭魁、薯良,是南方很早便被作为染料使用的植物,且具备防腐利水等功效。早在唐代,广佛地区就存在薯莨染色技术。
香云纱制作工艺独特,除了以薯莨染色,还要进行“过乌”处理。即选取珠江三角洲含有铁质的河泥,用水稀释成浆状后,用棕帚均匀涂刷于织物的正面,平摊于草地上进行媒染,待正面呈乌黑色,反面呈棕色时,即可水洗除去河泥,将织物干燥。
因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等特点,香云纱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海内外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服装。
100多年来,香云纱以其精湛高超的织造技艺及镂空提花的特性名扬海内外。如今,“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以丝绸为坯,用植物与河泥染整,聚天地之精华,顺天时之变化,这一匹匹“软黄金”,成功地将人与自然完美融合。
新华社记者 刘宏宇
视频来源:佛山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