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说“臣闻”,是章、奏、表、疏等文体的惯用格式。
臣下跟皇帝报告情况,自然要有个开头。以“臣闻”二字开头者最多。
这两个字起源很早,秦代李斯就用过。后来大家喜欢用,是有道理的。
其一,以下对上,语气谦恭。
其二,客观理性,不卑不亢。接下来,可引用古之圣贤、本朝先王元老的名言高论。如此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论说的气势就出来了。内里的意思是:如果认为我讲得不对,那么不好意思,不是我说的,您去找孔子他们吧。——这是阵地外围的铁丝网,给皇帝的反驳制造一层障碍。
其三,如果是自己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话,说成 “臣闻”,则也谦恭有礼,同时也有论说之利。所以,纵然苏东坡说魏征“想当然耳”,也必须是“臣闻”。
分析起来,“臣闻”二字,足以垫起下文的高度。
诸葛亮为阿斗称作“相父”,《出师表》以“臣亮言”开头,则异常得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注释】
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jùn):疏通,挖深。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这几句话,并非哪个古人的言论,是魏征自己概括的。类似的说法当然有很多,但是被他一概括,哲理方面就格外精警有力。
皇帝最喜欢的词汇也都来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隐含“根深叶茂、枝繁果茂”的意思——寓意子孙后代基业兴盛,代代相传。这一条每个皇帝都想要。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疏通,隐含“源远流长、深源畅流”的意思——寓意开国的根基正统、治国的方法正确。李世民铲除手足才当上了皇帝,虽有苦衷,但毕竟这种道理他最需要。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隐含“国泰民安、长治久安”的意思——国运亨通昌隆。这也是每个皇帝都渴望得到的。
以上三条都有了,这个皇帝堪称圣明,足以彪炳史册。
“固根本”“浚泉源”“积德义”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无懈可击。
你看,魏征的概括能力不简单吧?
他同时点明关键词:思。
同时点明主题词:积德义。
德,就是天道周行之体现。于人,必须以修养应之。
义,就是天道周行之规则。于人,必须以修养应之。
积,就是修养。
其言下之意是:皇帝是国君人主,要是不加强修养、违背天道,那么,你想要的全都没了。
这开头一句,立论很高,气势不可阻挡。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