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统治基础,合法性和治理术
在中国思想传统里,法家和儒家在政治思想上形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互补结构,贯穿了后世的中国历史,叫作“外儒内法”。
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秦始皇统一中国靠的是法家。
他以法家精神建立了秦帝国,但秦国的严刑峻法,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让帝国覆灭,连带着让法家也受后人批评,甚至后来再也没有王朝敢宣称自己靠法家立国。
但是,法家思想可没有消亡,它一直是中国政治思想中重要的资源库。
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合法性,如何让被统治者自愿服从统治?二是治理术,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国家?
儒家的强项,是可以解决王朝的政权合法性,但一讲到具体的治理术,法家的方法就更有效了。
这样,在中国政治思想里面,就出现了一个儒法互补、外儒内法的结构。
02
孔子的礼已经靠不住,社会急需新的思想
法家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到了战国时代,子夏的学生逐渐察觉到,传自孔子的思想已经没办法应对战国的实际情况了,他们就要变革。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仁”的基础是“礼”,而礼的基础其实是周代那一套宗法制度。
可是到了战国时代,西周的宗法制度已经彻底崩溃了。
于是,子夏学派的门徒们开始萌发了以法令治国的想法。
那么,为什么诸侯国的君主会看上这批法家呢?
简单地说,儒家的重心是希望统治者施仁政,但法家的重心是帮助君主树立绝对的权威,实行富国强兵的霸道。
假如你是一个一心想称霸的战国君主,当然很听得进了。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概括为八个字就是:君势为体,法术为用。
意思是说,法和术都是具体的统治方法,而核心目标是加强君主的权势。
现在问题来了,君主最大的敌人是谁呢?
是平民百姓吗?错了,是贵族。
战国的时候,七国内部哪一家都不太平,都有跃跃欲试的旧贵族想挑战国君,重演三家分晋的故事。
吴起帮助楚悼王,商鞅协助秦孝公,做的是同一件事儿,君主跟平民联手,一起做掉中层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