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相信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很多成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怎么来的呢?
“完璧归赵”的“璧”是指什么?“参差不齐”里的“参差”为什么是乐器?说话分量重为何又叫“一言九鼎”?
“临博微课堂”推出“文物中的成语”系列栏目,选取20个与临沂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相关的成语故事,带大家轻松走进神秘的文物世界,领略临沂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成语,我们认识文物;透过文物,了解千百年前临沂那些传奇的故事。
文物中的成语:金蝉脱壳
释义:“金蝉脱壳”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后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造句:杨六郎用了金蝉脱壳之计,才逃出虎口。
“金蝉脱壳”的出处是哪儿?
元·马致远《任风子》:“唬得我玉魂销;怎提防笑里刀;……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有什么典故故事?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的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而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宋军损失必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当天半夜时分,毕再遇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后,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用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以隆隆鼓声迷惑敌军,趁机转移军队得以保存实力,这便是金蝉脱壳的故事。
作为逃跑手段的“金蝉脱壳”之计,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与之有关的故事俯拾即是。毕再遇、孙坚、祖茂等人从敌军的控制或追击下逃脱都用的这一计谋。“空城计”的典例中,公子元从郑国撤退时,为了防止追击,令营帐不拆,旗幡不动,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夜间溜出郑国领土,也是一出相当出色的“金蝉脱壳”计法。
成语中包含的文物是什么?
玉琀蝉(汉) 临沂市博物馆藏
青白色。体扁平,双目外凸、背部起脊线,双翼覆盖全身,翼尖突出体外,双翼及尾末端均呈尖形,头部、颈部、翼部均为直、弧阴线刻。另一面以直、弧阴线刻体部轮廓。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另外,把蝉佩于身上又有表示高洁的寓意。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因而有将此类玉蝉称为“玉琀”者,应视为丧葬玉一类,而不同于其他形状的玉蝉。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也就是说,死人含蝉,亦表示其肉身虽死,但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未必死去,只是一种蜕变而已。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