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农村始终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就近非农就业的新趋向,为以县域城镇化为抓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契机。
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国家现代化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伴随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农村户籍管制的放松、农民自由择业的赋权,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大规模转移,促进了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均衡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内容。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优县城、打造小城镇产业集群,形成县城、乡镇与村庄的联动,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是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县域城镇准入门槛的适当降低,有助于人地关系的松动,继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农民的就近转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保障,有助于培育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伴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小农户能够以迂回投资的方式融入,并通过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二是促进产业融合,拓展农民功能性增收。县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改善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性,有助于返乡农民的创新创业,由此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发挥农业在产品与要素供给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共建、共营、共治、共享”,加快农业多种功能和农村多元价值开发,助推农民获得功能性增收。
以县域城镇化为重要抓手
依托县域城镇化,打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打破二元体制下城市偏好的外生性制度障碍,还要化解农村本身的内生性制度约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挖掘农村潜在优势,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激活村庄发展动能。
一个关键:盘活地权。只有改善农村土地产权的开放性,盘活农地经营权,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才能激发农村土地活力,释放土地制度红利。一是产权开放。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和农户承包经营权基础上,激活土地要素的市场交易,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与集中,盘活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适度放活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二是主体多元。在编制乡村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负面清单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和多样化的经营主体遵循指导目录进入农业和农村,形成竞争有活力的共建共赢格局。三是要素盘活。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并基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农业农村的迂回投资与迂回服务,促进农业的分工分业,延伸产业链,激活新动能。四是功能扩展。在保障基本农产品和要素供给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康养和文化功能,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有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
两条线索:区域聚集与产业集群。一方面,打造“城—镇—村”的振兴架构。大力促进县城增长极与扩散效应的生成,实现县域经济的振兴,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着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改善区域辐射力与溢出效应,培育专业镇与中心村,优化城、镇、村一体化的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构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健全县城、中心镇与中心村的生产性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镇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产—园—人”的联动机制。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布局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才能依托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拓展,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三块地”的盘活为支点,构建多样化的社会投资撬动机制、放大机制和可持续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使乡村焕发旺盛的发展活力。为此,需要通过“以产业入园区,以园区扩镇容,以城镇带人动,以人动带地转”,推进土地集约化、产业园区化、人口集聚化,形成“产业聚集、园镇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新局面。
三大机制:“极—园—链”。一是增长极驱动。县城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地。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提升中心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使城镇成为人口聚集的中心、要素流动的枢纽、产业连接的高地和农业园区的平台;充分发挥县城与中心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设宜居、宜闲、宜商、宜业的“四宜城镇”,实现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二是园区化驱动。以城带人动,以人带地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园区化发展。推动农业由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借助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单家独户转向园区聚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功能成团、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的发展格局。三是产业链驱动。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通过农户的连片种植与规模种养,促进各类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育和繁荣;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与乡土产业。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罗必良 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