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系列—杜姓
(新式族谱—文化委员会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杜姓是我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9位。2021年2月8日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杜姓在全部姓氏中位列第42位,目前总人口约为53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37%,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川等省。
历史上,杜姓名人层出不穷。秦朝有大将军杜赫,汉代有御史大夫杜延年、“天下良辅”杜密、南阳太守杜诗等。到了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当然,最有名的是大诗人杜甫,还有稍晚的杜牧。
一、“杜”字的起源
先有“杜”字,才会有人以“杜”字为姓。要想说清楚杜姓的起源,首先得厘清“杜”字的起源。
汉代以来,人们都沿袭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杜”字释为棠梨,也叫杜梨。但是,这个字义无法用来解释先秦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杜”字,不可能是“杜”字的本义。
语音产生在前,文字形成于后。从语音起源角度看,用木棍杵地发出的声音是du或者zhu。人们模仿后可得语音du/zhu,能变为tu /chu/shu等音,首先可用来表示和木棍杵地直接相关的事物,如土、筑、杵、笃(结实)等。木棍会杵进泥土中,所以du又可用来表示树根。同时,木棍会受到阻力而停止,所以du又可用来表示堵塞、阻止等意。
“杜”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字形由“木”和“土”两个字构成,本义应该是指树木的地下部分,即扬雄在《方言》中记载的“东齐谓根为杜”。另外,古人还可根据语音,将“杜”这个字形借用于表示du能表示的其他语意。例如,《周礼·夏官·大司马》里的“犯令凌政则杜之”,还有成语“防微杜渐” 中的“杜”字,都是堵塞、阻止的意思。
陆玑在《草木疏》中指出棠梨“木理韧,可作弓幹”,意思是:棠梨木质结实坚韧,不易折断,古人常用来作弓杆。语音du可用于表示笃实,所以古人也借用这个语音来命名棠梨。在“杜”字产生后,古人又根据语音借用这个字形来表示棠梨。因此,棠梨是根据语音得到的假借意,不是“杜”字的本义。
甲骨文中存在“杜”字,证明“杜”字出现的时间很早,不迟于商代。那么,它在商代以前是否存在呢?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的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不可能是一下子形成的。在它之前,我国肯定还存在其他的文字体系,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实物证据而已。因此,在很多史书都明确记载了杜康这个人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排除商代以前存在“杜”字的可能性。从文字学角度来看,这一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杜姓起源的实际时间,应该比目前大家公认的周代杜伯早得多。
二、传说中的始祖:杜康
有关“杜康造酒”的传说,出自《世本•作篇》。
《世本》成书于先秦时期,记载最早最可信,但原文简单,语焉不详。从汉代开始,人们对其作出不同的解读,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它们同时记载了“仪狄造酒”和“杜康造酒”两种说法,让后世很多人无法判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