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与宁海同属宁波南三县(现应该叫南部县,人家奉化变区了),象山的西周、泗洲头镇与宁海的大佳何、力洋、长街接壤。最有意思的是宁海长街的隔洋塘村还在象山的定塘镇地域里呢。据查宁海县志,隔洋塘原为海岛,处白礁水道(又称岳井洋)中,旧时常有土匪出没,附近水道称为强盗湾。因系悬水岛,故称隔洋塘。1973年该岛东侧南北两端筑堤以后,遂与象山陆地相连。此岛一直属宁海县。象山与宁海历史源远流长,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宁海县东大片区域划归至新建的象山县。解放后,1958年11月,宁海并入象山县,属宁波专区。政府驻地为原宁海县之沥洋(1962年更名为“力洋”),次年4月移至原宁海城关。1961年12月,恢复宁海县。象山话与宁海话基本接近,笔者是象山人,能听懂宁海城关话的百分之九十几。象山话与宁海话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宁海话内客是老婆,象山话是老女(老女办)才是老婆。如想了解一下象山话和宁海话,且听兄弟娓娓道来。
象山话概况
象山方言属吴语宁波方言与台州方言的过渡。解放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及与外地联系日益频繁,北方语音、语词虽有渗入,但本县语言体系仍无显著变化,县内地域性差异较明显。大致说来,可分三个方言小区:东乡方言小区 、南乡方言小区、西乡方言小区。
分区
东乡话
包括东乡小半岛各乡镇,以丹城话为代表。其语音较软和,接近宁波方言。句末常带拖腔,尾音略微上升。
南乡话
包括南乡小半岛及东门、南田、高塘、檀头山等海岛各乡镇、以石浦话为代表,属于吴语台州片。其语调较高亢,口音较重。南田、高塘一带,口音更重。东溪、旦门一片,鼻音特多,如“老酒摆在头缸头”,说成“老金摆在滕缸滕”。
西乡话
包括西乡地峡各乡镇,以西周话为代表,其语音与丹城话颇近。一个明显特点是舌尖中音与齐齿呼相拼时变为舌面音,如“天地良心”,说成“千奇羊心”。最典型的是:出摸出死(吃也吃死),条摸条死(跑也跑死),买块小糖出出呒白填(买一块小糖吃吃没有甜)。本人老家西周,工作后一直被象山的非西周人调侃。唯儒雅洋村无此处情形,泗州头、茅洋、南堡等地语音似南乡话。泗州头镇灵南及西周镇下沈柴溪则接近宁海话。
此外,尚有爵溪、沙塘湾两个“方言岛”。爵溪话仅限于爵溪城区内,实为北方方言,因长期受本地话影响,浊音较多。沙塘湾话,仅限于石浦镇沙塘湾村,系闽南话。两地居民对外交往时,爵溪人说丹城话,沙塘湾人说石浦话。
三个方言小区词汇亦有不同。
如丹城、西周称“我们”为“阿拉”,石浦则说“阿拉”“我等”“我拉”;
丹城、西周称“哪里"为“阿达”、“阿里”、“阿横长”,石浦则多说“挪搭”;
丹城称“地方”为“坞采”、“坞塘”,西周多说“坞赛”,石浦则多说“嬉界”;
丹城、西周称“上午“空嵩”、中午为“捏酒、“下午”为“麻嘎”,晚上叫“雅刀”,石浦则多说“早界”、“晚界”。
丹城称“什么”为“藻些”,西周说“阿些”,石浦则多说“嘎姆”;
丹城称“父亲”、“母亲”为“阿伯”、“姆妈”;西周说“阿大”、“姆妈”;
石浦则多说“阿爸”、“姆妈”;丹城称“小孩”为“嬉佬”、“小奼”;
西周常说“小货”;石浦则多说“小端”。
象山话惯用语
坐冷板凳:旧时讥笑乡本塾师的清冷职位,后用以比喻久候不遇的冷落处境。
小老女生:比喻受轻视的工作式单位。
打鼻头铳:比喻受人轻视
眼睛孔浃:比喻妒嫉他人
嘴边饭糁:比喻极易办到 糁:饭粒
狗屁生活:比喻当面应允,背后不认账的行为。
气死鲑鱼:比喻生气不语的神态。
大水虾射:比喻无主见 虾射:海蛰的别称
轻脚猢狲:比喻做事不专一。
摆弗条直:安排不好
钻缸老鼠:机灵顽皮的儿童。
打窃语:义同“打秋风”
打边鼓:从旁肋势
塞后手:行贿
抱佛脚:本义为求佛保佑,后用以比喻平时不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摸皮头:手脚太慢
嚼舌头:无中生有
撮烂污:不负责任
刮皮刀:好贪小便宜
狗污粘:本指一种野生植物,用以比喻纠缠不休
挣面子:比喻维护荣誉。
倒彩头:比喻被破坏他人姻缘而说坏话
倒脚头:比喻说坏话以使他人不达目的。
拗脚头:比喻交通不便
倒死岙:交通不便的边远之处。
偷嘴头:背地做好的吃
戳眉头:受指责
蛐喷头:当面受批评
鬼摸头:遇到坏运气
倒门风:伤风败俗
倒牌子:损坏名誉
冲山东:到处乱跑
酿茅坑:比喻无用
发利市:说不吉利的话
翼膀硬: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撮白煞:趁混乱之机捞点便宜
打圆墙:为他人拆解纠纷,调和矛盾
头削尖:善于钻营
大尾巴:欢喜奉承自己
燥饭桶:无能
铳头子:好出头露面的人
看山色:善于观察情势
耳朵软:易听馋言
软心肠:富于同情心
褪裤嫂:穿戴不整齐
三弗象:学无成就
三脚猫: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通
猪半仙:自以为什么都懂
忖弗出:想法出人意料
抢小旦:非常吃香
蛀竹蜂:专干坏事的人
见鬼对:捕风捉影
怨鬼叫:痛哭去骂人
面皮老:不知羞耻
无相干:没有用
空头对:没有的事
弗搭界:事不相关
要弗得:没有办法
老弗大: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