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电影节奏缓慢又悲伤,这正是他看不见的人生想要探索的。这部电影用象征性的隐喻性的电影技术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个体精神和集体意识的深入探索,它充分反映和突出了我们人际交往中的关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冷漠。
《野草莓》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主角是一个 80 岁高的医学院副教授伊萨克准备带着他的儿媳前往他的母校获取荣誉学位。
这时候在他前往的路途中发生了许多事情他回忆起陈年中的往事,最后反思自己的一生。
伊萨克与他的表妹曾经一度有过甜蜜的浪漫初恋,但由于自己的个性孤僻和冷漠最终导致了他的哥哥抢走早期的甜蜜初恋,后来又由于自己对家庭的极度疏远而逐渐导致了儿媳的婚姻的再次破裂。
这部意识流电影的主要艺术特点就在于把老人的奇异故事幻想、记忆和其中个个虚构故事和人物个体都放在同一幅电影画面中,但彼此之间没有对话,它本身就是伯格曼自己所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
将人类的各种无意识、潜意识和不同的知觉状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将自己的梦想、幻觉、记忆和现实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伯格曼在他生命的黄昏中展现了一个老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生命和对死亡的恐惧。
意识流电影有着清晰的特点,意识的流动打破了故事的正常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意识为主要出发点,这是我们探索主要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突破。
最关键的是对主角的本身的想法会有这样一个全新的了解,意识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上。
然后相继出现在意识流文学和意识流电影领域,可以说意识流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的因素。
而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增长和内在美学的发展的结果,研究意识流电影的意义在于理解主角的内心世界,理解整部电影的来龙去脉,这样创作电影的技巧和手法才会显现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