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正巧最近是“洛阳牡丹花会”,我们今天就来一次“云赏花”,赏一赏唐诗中的大唐绝色——牡丹。真正的云赏花请看这两处,歌咏者甚多,今天只选择性赏唐诗的牡丹。
“花王”牡丹的称王之路在唐代,长安城内、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
上有所好,则下有所效,于是培植牡丹蔚然成风。唐中后期牡丹栽培中心从长安逐渐转移到东都洛阳,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镜花缘》,里面也有写:
在一个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女帝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下令铲除长安的牡丹,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这更气坏了武后,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于是牡丹从此在洛阳扎下根来,并逐渐繁盛。而到了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你看看,诸多大家都来研究牡丹,欧阳修这样的文坛巨擘还专门为此写出理论著作,可见牡丹的地位非同一般。
从以上材料可知唐代以来牡丹的地位,民间冠以“花王”之称,现在更是与梅花争抢国花之誉,支持者甚多,分庭抗礼、各不相让。然后回到唐诗,梅固然深受喜爱,牡丹更是万千宠爱于一身。
咏牡丹1.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应该是最出名的咏牡丹的诗,诗人利用对比的手法,把庭前娆艳丽却缺乏骨格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的荷花与牡丹对比。从而得出结论: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时节引来万人寻芳,惊动了整个京城。
诗人通过对比,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强调牡丹的独一无二也是回应上面两句,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
2.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人开篇就直抒胸臆:谁人不爱牡丹花呢?应该是没有的。 “好物华”就是好景色,洛阳城里的好景色让牡丹花占据并垄断了。“占断城中好物华”一句,即是对提问的回答。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于万紫千红中一枝独秀。她这样美,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随风翩舞吧,那千娇万态胜过灿烂的朝霞飞腾。诗人后两句以洛神喻牡丹,由实转虚,是用了加倍衬托的艺术手法写出牡丹的天姿国色人间少有,诗法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