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铁钱)
“蜀民以铁钱重, 私为券, 谓之交子, 以便贸易。”最初的交子产生于何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只知道它是由民间一些小商家私自发行的,没有统一的形制,面额是临时填写的,交子持有者可以到发行商户兑换铁钱,商人从此不必随身携带铁钱,起到了汇票或支票的作用。因交子是用楮树皮造的绵纸制成的,它又被称为“楮币”。由于发行交子的商户资本不足,加之有一些不法商人挪用资金,导致“奸弊百出,狱讼滋多。”这便是私交子的自由发行阶段。
为了解决交子私自发行的弊端,宋朝官府开始出手整顿交子市场。据记载,“富民十六户主之。”也就是经过官府批准的成都十六户富商联合设立交子铺。《宋朝事实》对此有极为详细的记载:“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分为利。”这便是十六户富商联合发行私交子的阶段,此时的交子用同一色纸印造,纸上印有屋木人物,还有铺户“密押”,拥有统一的形制,面额仍然是临时填写,除成都外各地还开设分铺。
交子市场的规范化很好地促进了蜀地经济的发展,可是好景不长,十六户富商私自挪用交子铺的资金用以购买房产、珠宝、田地等,交子铺无法兑换现钱,人们在官府闹起了“诈伪”、“争讼”,引发了交子的信用危机。官府不堪其扰,简单粗暴地下令关闭交子铺,停用交子,“并下令益州今后更不得似前日置交子铺”,私交子的时代结束。
“禁行交子”后蜀地的经济很快萧条,转运使张若谷和知州薛田意识到了交子的重要性,于是向皇帝上书“废交子不复用,则贸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宋仁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于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设立益州交子务,垄断交子经营,第二年以现钱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发行了125万6340贯交子。这便是官交子阶段。值得注意的是,私交子在很大程度上与汇票、支票的兑换功能相类似,而官交子一是有国家经济做后盾;二是政府公文赋予它法定货币的地位,这才表明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从此诞生。
(南宋会子)
官交子也以楮纸为原料,有了规定面额,但形制上仿私交子。宋朝政府鉴于私交子的弊端,规定了所谓的“钞法”:一是严格限制官交子的发行量,北宋政府直到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以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以125万6340贯为发行额度限制;二是发行前需有准备金,“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目的是为了保证政府信用;三是官交子有一定的流通时限,官交子分界发行,以三年为一届,界满换新,需30文“贯头钱”;四是官交子的使用有地域限制,最初规定仅在四川流通,后来尝试推广到陕西等地,最终失败。
“钞法”中的这些规定无疑是正确的,说明北宋政府意识到了纸币的本质,倘若不谨慎发行,定会导致货币体系崩溃,这实在是中国人在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有了这些规定,官交子才得以成为能够持续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交子的衰落】
倘若北宋政府能够一直遵循早期明文规定的“钞法”,严格发行官交子,纸币就能一直持续下去,更好地服务商业发展。但最终还是事与愿违,明代人有过这样一句话,“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后来北宋朝廷逐渐将发行纸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军费的手段,逐渐突破“钞法”规定的额度,超发滥发十分严重。
(宋仁宗)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北宋与西夏交战,边境秦州兵马粮草军事不足,于是朝廷向益州借支几十万交子,这是发行交子第一次不设本金,也是第一次在四川以外流通,最终导致“散在民间,为弊至深。”此后,英宗朝也因西夏战事多次向益州支取不设本金的交子,这对交子的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宋神宗熙宁年间因财政紧张,出现了增发交子的现象。
宋哲宗时期,滥发纸币成了军费主要来源,《宋史》记载:“绍圣以后,界率赠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到了宋徽宗时期,北宋皇室奢靡、政治腐败,滥发交子甚至成了政府敛财的一种手段,交子出现大幅度贬值,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交子一文不值,大观三年(1109)交子彻底不被民间认可,政府被迫废除交子,改设“钱引”。
【国史君的总结】
交子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金融经济领域的一大创新,是值得赞誉的。它与宋代之前的里布、白鹿皮币、飞钱等经济发明颇有历史渊源,是宋代活跃的商品经济与时代机遇相结合的产物。纸币节省了货币成本又便于流通,促进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纸币的不利影响实在很大,以宋代为例子,政府垄断交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商业,而是赋予纸币很多政治功能,利用滥发纸币解决财政危机、筹措军费、充实皇帝内库、官员敛财等,这种不遵循经济规律的发行纸币最终导致了交子的衰落。这一切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专制制度,而纸币就像是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封建文明下的一个“早产儿”,实在令人可惜。
作者: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