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围绕台湾问题,中美间的紧张气氛又出现了上升。我军持续进行东南沿海方向的演习和部署,准备应对美国可能的挑衅行动。而美国也再次在我们门口集结了四艘航母和两栖攻击舰摆出一副针锋相对的架势。
虽然这些军事态势在媒体的渲染下已经有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但我们现阶段很难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什么预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台湾问题是中美间最敏感的问题,在这个世界局势因为俄乌战争出现动荡的时刻,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举措一定会引起我方针锋相对的措施,而这其中最直接的当然就是军事措施。
所以这件事反而目前没什么可多说的,我方必然要采取顶格措施来应对美国的任何挑衅,不过现在这仍处于正在解开保险,子弹上膛的阶段,还没到举枪瞄准的时候,所以我们还是留待稍后再做评论了。
再来说说乌克兰的战况。目前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仍然没有加速的迹象,双方战斗仍在持续进行,乌克兰虽然仍然无力进行足以决胜的反击,实际还是被俄军压着打,但却也一时半会还没有被大量的包围歼灭。
应该说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引起各方很高期望值,也是因为它在冲突第一天就给人制造了一种俄军能够演示一场高技术现代战争的错觉。
俄军第一阶段最终投入的兵力也就十万,它这个军事行动的架势,却实在又有点像大家近年来设想中的,以大量规模小,态势感知能力强,火力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近乎于单方面透明的信息化优势支持下将传统的机械化军队打得灰飞烟灭的样子了。
但,这些条件,俄军并没有。
战争终于还是打到了这个阶段
我们知道,战术这东西是要跟着技术走的,但同样的技术条件下, 实力强的军队会有它的战术,实力弱的军队肯定也有适应技术背景的另一种战术。
而战争这东西复杂的地方就在于,实力弱的一方如果运用了合适的战术战法,未必不能赢。抗美援朝的前五次战役就是我们最喜欢说的例子。
当然这个情况过于极端,我军当时是只能有什么武器就打什么仗,没办法获得适应我们战法的武器——当然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国仿制美国90毫米火箭筒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可能算是其中有那么一点意思的,不过还是不太明显。
那么比较明显的其实是苏联和德国的坦克。
1942年开始苏联生产了3000辆炮塔厚度非常薄弱的T-34“冲压炮塔型”
我这里想要说的是苏联的T-34坦克,其实T-34坦克的每一个零部件,可以说都不如德国同期的同类零部件。甚至在战事最紧张的1942年,苏联还大批生产了一种炮塔厚度仅有25毫米的“冲压炮塔版”T-34,前几天和某熊在网上聊天他说冲压炮塔版的时候我还说你是写错了吧,是不是想说铸造版?但后来发现真的就是冲压……而且这种冲压炮塔版产量还很高,列车长被震惊了。
当然其实T-34-76正面大部分是靠炮盾来防弹的,至于炮塔侧面反正25毫米和更厚也没啥区别了,所以冲压炮塔版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弱。
但是T-34坦克的设计确实非常不利于乘员发挥战斗效率,这却是一直到T-34-85也没有改过的,而且随着战时环境下的生产制造困难,实际上从1941年开战后,T-34坦克的可靠性就一路下降,甚至在战争后期,安装85毫米炮的T-34-85因为行动系统已经被挖掘到极限且设计制造仓促,机械可靠性在某些环境下也没比德国人的虎豹好到哪里去。
只是,T-34坦克能够发挥苏联坦克手唯一擅长的事情,那就是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冲上去和德国人换,而且一旦你这样莽起来,交换比反而还不会特别难看。
所以说武器装备有多先进,不是它能否适应战争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它是否抓住了同时代战争最需要它具备的某一方面的需求。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一支军队才能围绕着这种特点,去制定适合自己的战术,并取得优势,在无法兼顾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为了某一方面的优势,放弃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
那么今天我们看俄军2008年以来军事改革的情况,就会发现今天俄军变成这个样子,并不是,或者说至少不完全是大家总是说的“我要是有钱,我能是这样?”
问题在于俄军在没钱的前提下,思想莫名其妙的非常保守。大家还记得去年国内有杂志翻译了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在他们自己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的文章,居然是讨论海湾战争的。
而俄罗斯对海湾战争的理解,此前实际上还是停留在很粗浅的程度上,比如伊拉克人的猴版T-72装甲和火力太垃圾,打不过M1A1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