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22期
先要学会辨识各种鸟类,“哪怕它再高再远,只要它一飞,我们就能知道它是什么鸟。”袁菊平说,这其中的诀窍,就是看鸟的大小、飞行的动作和它的颜色。学习辨识鸟的同时,还要学吹鸟哨引鸟。用牙齿轻轻咬住鸟哨,用舌尖控制气流的变化,长辈的传授加上自己的琢磨,渐渐地,袁菊平能够模仿40多种鸟叫声。
时代的发展,让捕鸟为生成为了过去时。如今的袁菊平,依然喜欢吹鸟哨,说起往事依然神采飞扬。但是他也知道,即使孙子和同龄的孩子们对鸟哨很感兴趣,但是他们没有时间来练习,更加没有生存的压力和实践的机会。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如何传承下去,依然是个待解的问题。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风中的鸟哨
不再捕鸟的鸟哨人
袁老师把这支鸟哨送给了我。虽然我对鸟哨有很大的兴趣,但我天天都要上课、学习,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玩鸟哨,吹鸟哨。袁老师也感叹道:“我的小孙子也爱玩儿,可他也没有时间啊!”唉!我们这代人该如何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下去呢?
一只“高龄”鸟哨的自述
视频文案:张智丽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