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省发行的《嫦娥奔月》主题系列邮票
不行,打击还不够,现在流行降维,二向箔说到就到——
《山海经·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哼哼,日神羲和生了十个太阳,我想到了天干,什么?你要发言?且慢开口,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所谓天干,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如果不繁复,就不是中国文化。
不用说,常羲就是月神,她生了十二个月亮,肯定想到地支呀,是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顿(子)、赤奋若(丑)。不说话了吧?放心,常读古文,一定会让你碰到一回。而且正月建寅,周朝的风格啊,参见《周易》。
好端端提什么羲和、常羲呀?有了羲和,我要隔段时间关心花呗的大日子;有了常羲,十二个月内我怎么这么喜欢沐浴“月光”?所以被人爱称为“月光族”。
因为,陈钧《论月神嫦娥》考证说:“嫦娥’即由‘常仪’演变而来。” 宋史绳祖引《汉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而所谓“嫦娥”即“常仪”字之误。仪,叶音俄,就是说,在《诗经》时代,“仪”读音为“娥”。“常仪”又与“常羲”是同名异字,《史记》就写作“常仪”。袁珂《嫦娥奔月神话初探》神补一刀:“常羲生月这还是原始时代的神话,而嫦娥奔月神话便是从这个神话演变而来。”
坐实,掩面,怒扔书本,嫦娥什么的根本就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利用天干地支记录历法的衍生品嘛!对月亮的美好情感都叫这冷冰冰的考据毁了!
不行,我不要入世,我要出世,(当然只是精神上出世,这身子骨还是要天天食人间烟火的),去玄学里面坐坐禅,冷静冷静。终极打击来临——
《周易•系辞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今有学者进行了科学考证:“太极”就是太阳;太阳的东升西落造成地球上光线的明暗变化,生出了“两仪”,就是阴阳;日月阴晴圆缺的变化成就了四季,就是“四象”;于是万物生,“八卦”来了。
中国澳门《伏羲八卦画挂图》
太阳之精为日,太阴之精为月。又是《周易•系辞》: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老祖宗咋不害羞呢?(不过是蛮科学的。)
从中秋望月顺溜到男女人伦上了,我不听!我不听!
且把诗文放到一边,我们现在只谈风月,到古今各地看看民间的中秋节习俗,轻松一下。
其实在中国古代,中秋节还是很有玩头的,文人是这么记载的,据说有四大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