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生活在部队大院的福,我从小就看过许多外国电影。
那时不懂,以为外国人就是像电影中那样说话的。长大了才知那叫译制片,台词都是中国人按照口型配上去的。也因此熟悉了许多著名配音演员的名字:乔榛、童自荣、毕克、李梓、尚华……
等到具备了一些审美意识时我才懂得,声音也是形象的重要元素,一个人无论相貌如何,只要有一副好声音,便平添几分魅力。
后来北漂,没想到居然有幸与有着一副好声音的人做了同事,此人便是王文和。
初次见面,他一开口,我就被那富有磁性的声音给惊着了。这样华丽的声音似乎不属于现实,应该属于外国电影啊。当一个报社编辑真屈才了。
我一直记得,那天我们在报社楼外的墙边聊了好一会儿——我好似就为了多听一听这迷人的声音。
相处久了才了解,如果不是身边的人,想听他的声音,真的是要到影院去看电影的。
王文和不只是一位编辑记者,闲暇时还不务正业地去干些给外国电影配音的活儿,或者说这才是他的正业?这么好的声音不开口的确浪费了。
天生一副好声音的他,20岁时就给科影厂的科教片《小麦锈病》当解说了。合作者是徐斌。
或许徐斌的名字大家不太熟悉,但她的女儿你一定知道,是著名歌手成方圆。
王文和配音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好莱坞经典越战片《*排》,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的成名作。该片一举拿下了1987年第5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四项大奖。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新兵蛋子干掉了长官。
像是一个巧合,当时还是译制片行业新兵蛋子的王文和,在片中配的也是一个小角色。
影片中的新兵蛋子,战斗结束后因伤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场。而幕后配音的王文和,却为自己开出了一片新的战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迄今为止,他参与译制导演并配音了《贵人迷》、《法兰西之恋》、《快来拥抱我》、《跟着那架飞机》等50多部法国故事片和《超级病毒》、《月球首批访客》、《我的叔叔安力》等26部科幻电影,并为《共和国礼炮兵》、《外国电影简史》、《润物细无声:教授郑国恩》、《周璇》、《中国电影》等上千部集影视专题片担任解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王文和就不是一个好编辑。在他当编辑的数十年间,撰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介绍电影音乐的书《中国电影音乐寻踪》,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影星精华录《叫响了绰号的影星》、主编(与人合作)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影评集《当代中国电影评论选》(上下卷)。出版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特别推荐著述《百年电影金曲》。
抬手一支笔,开口好声音。这样的人生算得是精彩绚烂了。
退休后,王文和也没闲着。除了天天遛自己家的狗,还捎带脚跑去演了个数字电影《姐妹》,在里面扮了个老警察。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电视剧《潜伏》,余则成每晚通过广播收听上级指示,那句“农夫呼叫深海”,就是王文和配的。而死在妓院的叛徒袁佩林的声音也出自王文和。
当他发视频给我时,我打电话求他,“你能不能也留一口饭给人家吃?都你自己干了,还让别人活吗?”
当然,这是玩笑话。
如今离开了北京,听老同事王文和的声音不太容易了,不过没关系,马上去翻翻我那一柜子影碟,他的声音或许就藏在影碟里。
你看,有一副好声音多么重要,可以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可以留在一堆影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