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原因三个方面,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1 03:33:25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生产过剩、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时间: 1929至1933年

(3)经济大危机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

3.经济大危机表现:大量企业*,银行*,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4.经济大危机特点: (1)波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特别长(3)破坏性特别大

二、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3.手段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罗斯福新政“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4.主要内容: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5.罗斯福新政影响:

(1)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6.罗斯福新政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7.经济危机的启示: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8.罗斯福的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9.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经验值得吸取的?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2.建立标志:1922年,墨索里尼组织的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3.统治措施:

(1)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

(2)对外:侵略扩张

4.意大利法西斯暴行: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5.大国态度:英、法、美等国对意大利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沉重打击了德国。

(1)德国法西斯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德国法西斯暴行: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②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

③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数以千计的优秀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

④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日本法西斯政权背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2、日本法西斯形成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暴行:

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4、法西斯的暴行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我们要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捍卫人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原因、性质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直接原因: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步步侵略

3、加速因素: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4、二战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二战爆发:

(1)东方战场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等。

3.二战扩大:

(1)1940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

(2) 苏德战场爆发(扩大):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3)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的正式形成。

(2)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增强,逐渐扭转战争形势。

三、二战转折:

(1)二战转折点: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四、二战反攻: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五、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时间、人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3)雅尔塔会议内容:

①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4)雅尔塔会议影响: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对战后成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雅尔塔会议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六.二战结束:

(1)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3)二战结束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七.二战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2)以反法西斯力量胜利而宣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八、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九、二战胜利原因: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3)各国人民应用作战

十、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应重演;

(2)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3)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4)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第16课 冷战

1.冷战定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3.冷战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冷战开始: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它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5.实施冷战表现:

(1)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1949年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6、冷战局面基本形成: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7.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8.两极格局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9、冷战的影响

(1)是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2)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0.冷战的教训: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二战后西欧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西欧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欧洲的联合

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欧洲联合的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

(3)为了提高西欧国际地位

3、欧洲的联合过程:

(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4)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欧洲的联合特点: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5、欧洲的联合作用: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各国的国际地位。

6、欧共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是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

三、美国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发展的原因:

(1)第二次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2)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政府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二战后美国发展的阶段: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日本的崛起:

1、日本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扶持;

(2)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

(3)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日本崛起的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日本崛起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有哪些相同原因?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背景: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2.目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3.表现: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4.发展: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5.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其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斯大林按照__苏联模式__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改革 :

1、改革原因: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弊端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是,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建设,使一些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军事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3、巴尔戈乔夫改革:1988年,巴尔戈乔夫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三、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严重问题;

(2)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各国的影响,政局激烈动荡

2、东欧剧变表现: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四、苏联解体:

1、背景:1991年,俄罗斯*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2、时间:1991年底,苏联解体。

3、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

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

5、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6、影响:标志着美苏两级格局的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7、教训:改革要关注民生,符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8、易错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参会国家: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3.特点:成员广泛,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由亚非国家自己组织举办,无帝国主义国家代表参加。

4.会议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5.“万隆精神”:指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6.意义:万隆会议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它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2.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3.1952年,埃及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4.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5.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6.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7.非洲独立的影响。

①实现了非洲的独立与自由,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③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部分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四、列举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三个阶段。

1、二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30多个国家获得新生。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向纵深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成立: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2.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1)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3)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4.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人们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5.作用:联合国对减少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

1.背景: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

(1)贸易全球化

(2)市场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3)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4)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大力提高本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6、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2)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加速深化

三、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3)主要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4)影响:

①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如:1999年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2003年伊拉克战争等。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如:“9·11”事件等。

3.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

(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恐怖主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多极化趋势表现: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3、多极化趋势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易混易错:当今世界格局尚未定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1)发起: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2)成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3)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在国际中的中国:

(1)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2)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四、概括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化。

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

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将更广泛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

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

4.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三、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恶化:

(1)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4)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四、人口问题:

(1)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2)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五、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哪些?

生态环境危机、核战争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资源日益匮乏、国际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拉大等等。

六、如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问题,

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禁毒和反恐的力度,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七、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

(1)英国工业革命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方面)

(2)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经济方面)

(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思想方面)

第二次: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思想上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 

第三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