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到达石家庄火车站时,已经是傍晚。走出站口,就被热情的接站首长送到一台嘎斯车上。十几分钟后,我们被接到的十几个新学员坐着嘎斯敞篷车,走进华灯如昼的市区。九月底的石家庄气候温和,坐在车上一边任凭暖风吹拂,一边欣赏着省城的夜景,好不惬意!
当路边的灯光逐渐暗淡下来时,汽车驶进了由个卫兵守护的大门,正对着大门是一座精致的小楼,小楼墙体上方镶嵌着一颗硕大的红五星,楼前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我知道,铁道兵学校到了。走进大院,汽车又绕了一个大弯,把我们送到了学员队宿舍楼下。车刚停稳,我们队首长和几个先报到的同学就帮我把行李、包裹箱送到了我的宿舍。从此,我走进了军校的殿堂,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我渐渐地了解了这个大院和大院里的军人。
铁道兵学校1950年创建于北京,同年底迁往洛阳,1951年年底迁至石家庄。在抗美援朝战火的硝烟中,为战场培训了40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了钢铁运输线“打不断、炸不烂”,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建校70多年,三易校址,七次更名。她最辉煌的时刻是1962年到1970年和1978年到1983年,分别冠名为“铁道兵学院”和“铁道兵工程学院”。
学校辖四个学员大队(系):
一大队是军事交通专业。主要为全国重点车站、码头培养“军代表”。平时负责军事运输,战时“军管”交通枢纽。这是学校“王牌”专业。
二大队是桥梁隧道、铁道工程专业,为铁道兵培养筑路人才。兵改工后,更凸显出原铁道兵的实力,中国高铁、地铁领先世界,就是因为筑路科技人员几乎都毕业于该校。也是“王牌”专业。
三大队是工程机械专业。现在中国筑路机械设备十分先进,比肩德国,功劳有该专业的一半。笔者毕业于该专业,可现在沦为一介布衣,惭愧!
四大队是财务、材料专业。
铁道兵学校的校园太大了。她坐落在石家庄市西北郊,占地一平方公里。当年,我曾和同学一起走了一个小时,才沿着围墙走了一圈。置身于高楼深院,漫步在林荫小道,就像生活在画图中。
就从我们学校那座“红星”楼说起吧。“红星”楼是学校领导办公的地方,始建于1951年。因为在楼墙上方镶嵌一个大红五星而得名。红星象征着“正义”和“强大”。从土地革命开始,“红星”就成了红军的军徽。我参军那个年代,更是崇拜“红星”和“红旗”,我们每个军人都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红星”成了我们共和国军队最血性、最永恒的图腾。建国初期时的军队建筑上凡是有醒目的五星,那一定是军队的大机关。
走进学校大门,绕过“红星楼”,就看见在宽阔的训练场北边,矗立着伟大领袖*高大的雕像(12.26米),看上去栩栩如生。有*塑像屹立在这里,使铁道兵学校显得格外地庄严和厚重。
学校总体建筑围绕着“红星楼”的五角星由南向北贯穿的中轴线展开,*塑像正坐落在中轴线上、建筑群的中央。塑像前是宽阔的训练场,训练场南面就是学校的办公楼。在办公楼左右两侧是广播室、军人服务社、银行、招待所和浴池等。塑像后面就是教员和学员的宿舍区(包括门诊部、食堂和小车队)。宿舍区后面是菜地和靶场。塑像左侧是一栋很大的楼房,好像是有关校史方面的”陈列馆”吧。塑像右侧是学校大礼堂、图书馆、教学楼、专业教室、游泳池和苹果园。教学区的西侧是运动场和印刷厂。这就是坐落在1500亩土地上的铁道兵学校的整体布局。
整个校园遍布高大的白杨树。尤其在宿舍区楼前楼后,在校园路两侧,那一排排高大、粗壮的白杨树像一队队训练有素的士兵,在那里放哨站岗。“食堂路” 两侧的白杨树冠在空中交织在一起,遮天蔽日,是乘凉的好地方。 “一颗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军旅歌曲《小白杨》,当我初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啊,为什么白杨树都喜欢军营呢?也许只有军营里的白杨才能和士兵一起“你长我也长”,才能无比高大,无比阳刚。
朋友,我们的学校阔气吗?她大院套着小院,楼群隐在白杨林中。商店、银行、浴池应有尽有,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宽敞、幽静。学习累了,去礼堂看场刚解禁的电影。天热了,就去游泳池搏击波浪。思绪绵绵,就去果园、去靶场的树林中漫步。我曾多次感慨,与其说这是校园,还不如说是一座小城。
校园里的军人和部队的军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学校首长。我们校长和政委都是授过军衔的将军,那风度真是气冠三军。有一天我刚出学校大门,正看见校长沈鸿林在马路上步行上班,后面一台伏尔加轿车紧紧跟随着。校长身材魁梧,古铜色的脸上散发着英气,长相酷似许世友将军。他那从容不迫的气势能赶上一个尖刀连,令人生畏。这是从几十年的战火中养成的气势,和平年代的军人是没有的。学校的首长们都是老革命,不是老红军,就是老八路,我在读时的三大队大队长就是走过长征的小红军。在他们身上依然散发着战争时期的那种革命精神。
教员,是灵魂的工程师。我在铁道兵学校就读时,不管文革前是教授,还是讲师,或者是刚走上讲台的老师都称呼为“教员”。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看上去文质彬彬,眼神里充满着智慧。他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他们的形象现在还不时地出现我的脑海里:数学教员牛进林口才极佳,板书十分工整,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笑容满面;电工学赵教员,课堂中循循善诱,课间休息时也耐心辅导;专业课教员蒲昭纯是位老教授,他更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有问必答,诲人不倦。还有机械制图教员翟教员、金工张教员……他们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者,为铁道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教员们还有一个特点,他们上班往往都是拿着教案单人行走,或者骑一辆车。当时有个同学故作正经地说,教员怎么不站队上班呢,我们都笑了!要是教员都列队上班,那可成了笑话啦。
学员队领导。这个层级的首长都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他们特别有工作能力。我们队长付湘儒是湖南人,中等个儿,声音洪亮,讲话掷地有声,还不时地流露出一些中式俄语。在他指挥唱歌时,每次都故意来点幽默,还没等唱歌呢,就已经把学员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一旦唱起来,房盖都能鼓开,领导艺术可见一斑。
区队长。区队长是管理学员的基层领导,正营职,管理40——50人。我们学员队有80名学员,两个区队长,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乔广征(辽宁鞍山),武駱增(黑龙江佳木斯)。这两个区队长都是标准的美男子,一定是在往届学员中千挑万选的干部。他们为人十分谦和,就像我们的哥哥一样。
学员。我入学那个期间,学校有干部学员和战士学员。军交大队的都是干部学员,他们年龄稍大,起码都是营级以上的军官。尤其是海军学员,他们身穿蓝色海军制服,那可真帅,就像仪仗军人似的。每当我们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我都投去羡慕的目光,他们是学员中的娇子。我们桥隧大队和机械大队的学员都是士兵。但士兵学员更有朝气,拉歌时惊天动地。铁道兵学校是从1974年开始招收士兵学员的,准确地说,从基层部队选拔的学员都是佼佼者,当然也包括知名人士、领导干部的子弟和老红军的后代,他们更是出类拔萃。教员们都说,士兵学员都是高中毕业,年龄小,学习刻苦,更容易完成学业。
女兵。学校里的女兵不多,但个个都飒爽英姿,或者说如花似玉,是学校里的一道风景。行进的队伍前面如果来了两个女兵,还没等区队长下口令呢,整个队伍齐刷刷的来个“向左看”,把人家女兵看得满脸红润!当然,有的学员故意找她们切磋乒乓技艺,探讨游泳技巧,这才是成熟的军人呢!
亲爱的朋友,这就是我们铁道兵的科技殿堂——铁道兵学校。在我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在这里学习,是十分幸运的。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