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山字来源,山字由来的故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1 11:13:14

(幽字的字形演变)

在甲骨文里,幽字是上部表示丝的两束丝,下部是火,合起来表示“像丝线一样细弱的火苗”或“微火”之义。因此,幽的本义是微火,而不是隐蔽。容庚《金文编》:“幽,从火,不从山。”《金文大字典》:“今杭县人犹谓火微为幽”。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古金文幽字皆从火从丝,与此同。隐不可见者,得火而显。”“得火而显”一说也说得通,但“幽”的字形显然上部是“丝”,下部是“火”。

甲骨文中用“幽”表示物体之色度,这种颜色近于微火之色(或者是指丝线在火焚烧之后成为黑灰色的灰烬)。在古文献中,“幽”在表示颜色时,指黑色,假借了“黝”的字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幽,假借为‘黝’。”

而许慎所谓的“隐蔽”之义其实是微火的引申义,因为微火不显,所以有“隐蔽”之义。

到金文时,“幽”字下部的“火”因为甲骨文(其实金文中火与山也常常字形相同)“火”与“山”形态相似讹作“山”,成了上部“两束丝”,即“[幺幺]”,下部一个“山”的字形。《甲骨文编》:“古文火、山二字形近,故《说文》误以为从山。”这其实就是“幽”字中“山”的来历,这个“山”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许慎将“幽”字解说为“从山中丝”实际上源于金文或战国古文,得出的“隐蔽”之义(山中的丝当然是隐蔽的),因为“隐蔽”之义存在于古文献之中,但源于“微火”的引申义。许慎以他所能见的“从山”的“幽”字形来解,只能说“从山中丝”,否则无法解释“隐蔽”之义和字形中的“山”。但其实这个“山”是有问题的。

但《说文》的影响非常大,后世附会“隐蔽”之义的文字学家也有。比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阜部》:“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这种说法,当然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见过甲骨文。

“隐蔽”之义在长久以来都见于古代典籍。比如:《荀子·正论》:“上幽险,则下渐诈矣。”杨倞注:“幽,隐也。险,难测也。”君主隐蔽险恶,那么臣民就虚伪欺诈了。《战国策·秦策五》:“南阳之弊幽。”高诱注“弊,隐也。幽,潜而不见升用。”是说管仲不过是南阳一个不见升用的不知名小人物罢了。

简短的山字来源,山字由来的故事(5)

(管仲画像)

在隐蔽之义之外,幽还有很多用法:

(1)幽静隐蔽的地方。《后汉书·章帝纪》:“光照六幽。”李贤注:“六幽,谓六合幽隐之处也。”

(2)囚禁;关闭。《荀子·王霸》:“官人失要则死,公侯失礼则幽。”杨倞注:“幽,囚也。”意思是说,违反法规的官吏就要处死,三公、诸侯们违反礼制就要囚禁。

(3)深;深远的。《尔雅·释言》:“幽,深也。”《玉篇·丝部》:“幽,深远也。”《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毛传:“幽,深。”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我们平常说的“幽谷”,即深远的山谷。

简短的山字来源,山字由来的故事(6)

(幽谷)

(4)深沉的;郁结的。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注意,白居易这里写的不是“忧愁”,是“幽愁”,指的是深沉的忧愁。

简短的山字来源,山字由来的故事(7)

(白居易《琵琶行》诗意)

(5)微弱。《玉篇·幺部》:“幽,微也。”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里的“幽咽”,指的是微弱的呜咽声。

(6)恬静;清静。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因为有伐木的声音,山里显得更加清静了。

(7)高雅;闲适。《老残游记》第八回:“都是栽的花木,映着月色,显得异常幽秀。”

(8)昏暗不明。《小尔雅·广诂》:“幽,冥也。”《玉篇·[幺幺]部》:“幽,不明也。”《国语·楚语上》:“教之世,而为之昭明而废幽昏焉。”简单地说就是:用先王的世系来教育他,从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

(9)神明。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

(10)中医学名词,两阴交尽曰幽。《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交尽故曰幽。”

(11)通“黝”。我们上面讲过了,这与本义相关。《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毛传:“幽,黑色也。”大意即:洼地里的桑树多婀娜啊,叶儿浓密黑黝黝。茂密而长势好的桑树叶在光的映照之下,会显得黑黝黝,因此《诗经》这里说桑树“其叶有幽”。

简短的山字来源,山字由来的故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