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人们开发的深入也让大野泽发生了严重的萎缩。桓温命人开凿运河就是因为当地水道不通,济水作为主要水源在当时已经断流,由于汴渠的修建导致济水改道,济阴、定陶只剩下枯竭的河堤。即便如此,唐朝时的大野泽仍然是片“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的巨大水域,之后能达到“八百里”的程度,显然是因为水源发生了变化。
梁山泊的形成与“八百里”的说法梁山在起初并没有被水域环绕,只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山,被称为“梁山泊”与黄河在唐宋时的决口密切相关。王景治水后,黄河总体上维持了八百余年的平稳,直到唐末,决口重新频繁起来,大野泽水域也在恢复旧有规模。黄河泛滥必然携带大量泥沙,导致大野泽的位置不断南移,最终移到了梁山脚下。
最终到了梁山泊脚下
五代是一个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残酷时代,军阀们为了争夺天下多次人为决堤,加剧了黄河的不稳定。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黄河在滑州处决口,波及汴、曹、濮、单、郓五州,洪水“环梁山,合于汶水”,“梁山泊”实质上已经形成。
而该名词正式被载入史册是在15年后:“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发畿内及滑、亳丁夫数千以供其役。”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五丈河(广济河)的疏浚,使得济水与梁山泊之间恢复沟通,同时梁山泊在漕运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