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分布在深度200米之内的海洋表层,在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它们随洋流漂移的轨迹。
这其中数量最多、对海洋生态最重要的,便是浮游生物中的“植物”,准确地说是浮游藻类。如原核生物蓝绿藻(又称蓝藻),单细胞的硅藻、鞭毛藻,真核植物绿藻,也有能够快速繁殖的的红藻、褐藻…这些体型差异巨大、横跨原核到植物多界的生命体,主要分布在深度200米之内的海洋表层,在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它们随洋流漂移的轨迹。
浮游藻类作为营自养的生物,凭借体内的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和氧气。
浮游藻类作为营自养的生物,一般小的仅有几微米,大的也不超过1—2毫米,但凭借体内的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和氧气,堪称海洋生态系统最基础的生产者。它们每年释放的氧气总量,超过陆地上绿色植物的总和,而且产出更稳定,堪称比亚马逊雨林还重要的“地球之肺”。
在距今35~33亿年前的太古代,作为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浮游藻类在地球横空出世。
在距今35~33亿年前的太古代,作为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浮游藻类在地球横空出世,氧气才一点点从“稀有气体”变成地球大气中排名第二的重要气体,也为后来的生命演化奠定了基础。
磷虾属于大型浮游动物,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重要饵料,在南大洋有数干亿吨,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
至于“浮游动物”,虽然体型只能算微米级、毫米级的微型和小型的生物,但却是直接以浮游藻类为食的“初级消费者”,算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自下而上的第二层。所以它们要时刻提防食物链上级的捕食者袭击,于是为了避免白天暴露自己,他们多选择入夜后才浮上海面取食,到天亮再潜入深层水域蛰伏起来,静等黑夜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