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瑞士最有名的城市不是首都伯尔尼,而是日内瓦和苏黎世。前者因联合国办事处所在地而为人熟知;后者则以富有著称,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它有不少金碧辉煌的外号——“全欧洲最富裕城市”“欧洲百万富翁都市”。
不过,我来到苏黎世才发现,当地人更喜欢称其为“小小的大城市”。
苏黎世是瑞士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也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主城区面积91.8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0万左右。与其他金融大都市的扰攘喧嚣不同,这里的生活步调却是缓慢悠闲。
城市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部,市区被利马特河分为东、西两岸,也分成新城和旧城,它们之间有迷宫般的羊肠小道连接。
在导游的建议下,我们一行人用1天自由活动的时间,以徒步的方式慢慢游玩利马特河的两岸。
清晨沿街而行,脚下的道路由光滑平整的鹅卵石铺就,不知已经承受了多少世纪的风雨磨砺,浅浅深深。街道不算开阔,至今仍保留浓厚的中世纪气氛,弯曲周折不少,更激起了探幽之心。两侧的楼房精致小巧,并没有见到太多华宅大屋,也没有突兀的高耸建筑,估计是城市对建筑高度有所限制。
这座2000多岁的老城,正安静地接纳我们的脚步。晨光下,每幢房屋周围的花草郁郁葱葱,蓬勃生长,紫色、粉色、黄色的小花在绿叶中肆意开着。作为背景的墙壁,多是深灰或者粉白。随手一拍,便是一幅旧画。
在一座外墙爬满绿藤的老房子前,我们遇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达尼尔。他介绍,这座城市里有许多百年老宅,单这条路上的建筑的平均寿命就超过70年。这座“绿藤老屋”年纪比他还大。
达尼尔老先生告诉我们,可以多多关注墙上的凸窗,他们称之为“艾尔卡”,每户人家的艾尔卡装饰风格和布置都用尽巧思,各不相同,屋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连成一道风景线。
苏黎世在克里特语里是“水乡”之意。宁静的利马特河穿越整个城区,与深不可测的苏黎世河交汇,成了连接中欧山区的水陆枢纽。早在2000年前这里就已形成村落,到18世纪,苏黎世成为瑞士主要讲德语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中心。从大文豪歌德、音乐家瓦格纳到当代小说家托马斯·曼,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到“潜意识”派创始者乔埃斯,都曾在这里定居。徜徉旧城,仿佛下一秒就能与他们相遇。
行至中午,不知不觉走到苏黎世火车总站,这座1871年落成的车站,被誉为全欧洲最美丽的火车站。其建筑物一直被扩充及修葺,但仍然保留着它本身的建筑特色和气派,融为整个城市文化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南北向的车站街是举世闻名的购物街,全长1.4公里,由火车总站一直伸延至苏黎世湖畔,展现了城市充满生命力的一面。街道两旁荟萃了著名的百货店、名牌专卖店、古董珠宝店等。
然而这样的一条街,依然是高高低低的卵石路,路边的咖啡桌旁,人们悠闲地享受着阳光、浸润在浓浓咖啡香里。繁华的路口居然摆放了一架巨大的钢琴,有人从容弹奏,有人侧耳聆听……
苏黎世大教堂是老城区的最高建筑,也是瑞士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在教堂外面,几个街头艺术家正在卖力地表演。
大教堂外观宏伟气派,通向塔尖的楼梯通道却很是昏暗狭小,这是欧洲教堂的共同特点。
爬几百个台阶是对体能的挑战,更困难的是还要不时与迎面而来的人侧身躲闪。终于气喘吁吁地登顶,发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因为在上面可以俯瞰绝佳的风景。
蓝绿色的利马特河像一条玉带,我们刚刚沿路经过的老建筑一一展现在眼前,只不过视线角度变了,从平视到俯视,亲切又陌生。对岸是圣彼得大教堂,塔楼有着欧洲最大的钟面。这种以钟面装饰建筑的风格,在瑞士的其他城市里也随处可见。不知为何,瑞士和德国人对钟表有着特殊的偏好。
河下游是著名的帕拉德广场,坐满了人,那是游人休闲散步的区域。右侧沿河一带是苏黎世的主要商业区,河边的“大吊车”并非码头装置,是现代艺术品。
远远眺望,利马特河与苏黎世湖相接之处,一座大桥横跨,成为城市里最为繁忙的交通主干道。浩瀚的湖面如海,宽广而平静,上面的白色游艇斑斑点点。更远处,云雾缭绕,神秘的阿尔卑斯山在那一片云彩下若隐若现。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彭德倩
题图说明:苏黎世城中,利马特河两岸。 视觉中国供图
来源:作者:宋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