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筛选标准和评价体系都是由环境决定的,从学校进入社会,大环境变了,这些自然也会跟着变。
这种变化的发生不以你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没有人可以当一辈子的学生,大家都是要长大的。
说得现实一点,与其在毕业后遭遇这种人生观的裂变,还不如在大学时就把经济条件纳入到找对象的标准里去。
至少这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可以在大学和社会上通用的,而且可以量化的因素。
所以给大家一个建议,大学恋爱分手以后不要留前任的微信,不单是不给自己现任留抓你的机会,很多年以后你再看他(她)朋友圈,可能还会担心自己和对方中有一个是智障。
4
走上社会以后,我们看似接触到的人变少了,但选择余地其实是变大了的。
大学恋爱的选择范围基本上就是同龄人,对方一般也是学生,同质化其实很严重。
你是大学里的学生会主席、年级第一、社团社长,但是这些牛气轰轰的身份和天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的咸鱼相比,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走出学校以后你会发现在别人眼里你们都是同一个大学出来的,面试官根本不关心你在学校里有多风光。
而且招你进来也不是要你来装X的,公司里只允许有一个龙傲天,那就是老板本人。
到了社会上你能接触到的不同人之间,是真的会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而且这个时候你去谈恋爱,是允许身份上的错位配对的。
无论男女,可选择对象的层次和年龄都会延伸到更大的尺度。
比如你是三本大学的,但是在工作以后你完全有可能找一个top大学的毕业生,并且让你身为集团老总的爸爸给你们真诚的祝福,真爱一生平安。
可能有些人天性就是喜欢比自己年纪大的,但是在学校的时候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同龄人。
那么走上社会以后他们就可以完全放开天性,去寻找自己红尘之中手牵手心连心的那个阿姨,然后坐在女朋友六十大寿送他的宝马车里哭泣。
牛顿老师直呼内行。
除了条件外,大学生的气质往往都很统一,就是清一色的学生气。
但是走上社会以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完全不同的人,这些人都是被社会打磨的五光十色的。
很多选项其实你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真的会去尝试。
但是出现了更多的选择,就意味着你会把之前的选择拿出来做对比。
然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对象这里也不如别人,那里也不如别人,后悔自己脱单太早,为了一片木,错过万顷林。
你不会想到自己也就那样,也不会意识到这种对比很不公平,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这就是现实。
得到了的都变成了白米饭和蚊子血,得不到的永远在*动。
大学恋爱在毕业后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世界还没对你*起来,很多人就开始乱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