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世人多悲苦,清早出门暮不归。”
《活着》将一个人的生存放在波谲云诡的百年历史中,刻意转折的命运让读者像看爽文一样,不停反转,不停感叹人生无常,当我熟悉了它的情节后,才发现这历史背景其实是淡淡一笔,真正戳中泪点的反而是一些小细节。
历史大背景,情节转折急促多变,再加上余华诗一样简洁的语言,朴实的对白,共同形成了余华独特的小说风格:举重若轻,轻到让人遗忘历史的苍凉,却代入了当下的自我。
下面纫秋将分享自己三读《活着》后,感受深刻的5处细节,配以相应分析,请各位大大小小不吝交流。
1
想想以后干活时再见不到凤霞,我难受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她哭得身体一抖一抖,凤霞哭起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她时不时抬起胳膊擦眼睛,我知道她这样做是为了看清楚她爹。……
纫秋分析:“难受得一点力气都没有。”简洁至极,也细腻至极,只有真正痛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体会出这种由心灵导致的身体感受。所以看《活着》不同年龄的人是有不同的感受的,年轻时可能只是惊叹情节的大起大落,中年时人理性多了,反而会被里面隐藏的生活细节所打动,因为现实经历给予了我们移情的资本。这是年轻人体会不深的。
因为凤霞高烧后失语,所以才会出现了上述扎心的一幕。余华对凤霞的描写像是一部默片里的镜头,越沉默,越煽情。
2
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
纫秋分析:肢体语言胜过千言万语。亲情无法诉诸语言的时候,一个肢体动作就能将心中蓄积的情感泄洪。此处写凤霞被领养后第一次回家又分别的路上,两人无语凝噎的情景。凤霞的病哑更让这个“摸脸”的动作加倍煽情,因为她无法哭诉,只能选择这样的表达。
3
有庆转身往城里跑,跑了没多远,我看到他又脱下了鞋。这孩子让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纫秋分析:上文交待了福贵嫌弃儿子穿鞋坏得快,但心里明白不能怪儿子。这是穷苦人家的两难。有庆害怕被打,第一反应是父亲说的就是“圣旨”,就得照做,反正做了不会出事。
这是被打怕了,形成了条件反射。
“一点办法都没有”,写父子情,既写到了心疼,也写到了疏离。因为福贵被抓装壮丁时,有庆还没在妈妈肚子里,所以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缺乏基础的,再加上福贵传统的棍棒教育,有庆对父亲是又盼又怕又带恨,这种复杂的情结使得两人的沟通基本不可能,因此在描写两人时,余华用笔也极简,点到为止,这恰恰表现了父子之间难以接近的疏远。
4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纫秋分析:盐,色白似月,在这里我更多联想到的是泪,其味如盐,都咸。由此生发出去,铺满小路的不是月色,而是目光和热泪。
有走过土路的朋友都有体验,乡下小路坑坑洼洼是常态,我们可以想象,每一处洼地都溢出了泪水。这里将悲痛写出了重量,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5
闭着眼睛的家珍突然捏住了我的手,我想不到她还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她的手臂是一截一截地凉下去,……我的手贴在家珍胸口上,胸口的热气像是从我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
纫秋分析:看到这一细节我心里一紧。
此处写家珍死前的回光返照,用尽最后的力气来和爱人永别。
余华不用“握“不用”抓“,而用了”捏“字,因为家珍这时已经没力气睁开眼睛,就下意识地用手指夹住福贵的手,这就很传神地写出了家珍对生命和亲人的留恋不舍,这让人想到电影《卧虎藏龙》中,周润发在临危之际用尽最后一口气来告白杨紫琼,也让我联想到个人生活里类似的一些生离死别。
“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写得很生动,将无形的气写在了可见的物,化无形为有形,具象化了生命之气最后流逝将尽的那一瞬间,这个比喻用得让人嫉妒。
我不由联想到自己与爱人诀别的那一天……无法想象,越想越悲。真正的爱是一个难以言表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