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面对困境,短片呈现了四种人生态度
●劫匪出现以后,女司机是最大的受害者。她不仅失去了钱财,也遭到了劫匪的侵犯。在短片中,她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承受了最严重的损失。她也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只是却没有逆转结局。由此可见,女司机体现出来的是,困境的遭遇者的人生态度:即使无济于事,依然激烈的反抗。
●至于剩下的人,体现的大都是旁观者的态度。全车的乘客面对劫匪的无理要求,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主动反抗。虽然劫匪只有两个人,乘客的数量要远远地多于劫匪。但是,他们就是全都乖乖的掏出了自己的钱。最让人意外的是,即使看着女司机被玷污,这些看客还是选择无动于衷的待在车里,只是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大部分乘客们体现出来的是,困境之外的旁观者,对他人悲惨遭遇持有的极其冷漠的态度。
●当然,这群乘客里面有一个老人有些例外。他本来打算站起身来管管事情。但是,却被自己的媳妇拉住了。老人经此提醒,也就选择了放弃。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良知告诉他应该挺身而出,但是因为害怕招揽是非,最后他还是将自己的行为淹没在了广大群众当中,选择的做一个熟视无睹的人。夫妻两人是典型的随波逐流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有心帮忙,最后还是选择了随大流,他们体现的是追逐主流、害怕是非的传统的人生态度。
●最值得笔墨书写的就是男青年的态度。他看上去甚至有些痞气,但是一上车,他就跟女司机聊了几句,由此可见这是个有生活气息、有交流*的人。后来,女司机有难,动员全车人员未果后,他只身冲了上去。即使他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还是勇敢的进行了搭救。男青年是一个热血的人,他体现出来的正是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宝贵品质,而绝不是乘客那般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男青年就是影片的希望之光,导演借着他这个人物,精准强悍的传达出了影片的主题。
03、影片最后结尾震惊人心,通过男青年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笑,强化了影片的多重主题被女司机赶下车的男青年,无奈之下搭上了另外一辆车。后来,在行车的过程中,男青年所在的车被一辆警车反超过去。后来,男青年下车后才得知,刚才遇事的女司机,将车开到了沟里,一车的乘客就这样都丢了性命。得知此事之后,男青年嘴角挂上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这样的结尾实在令人难以预料,女司机不惜带着一车人自毁,这样惨烈的结局,深深的震撼着观众们的心灵。转念一想,女司机之所以将男青年赶下车,既是为了报他的搭救之恩,也是决定要报复车上其他冷漠的乘客们。这样一个被报恩、一个被复仇的结局,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和反差,向观众展现了不同人生选择的不同结局,促使观众思考何为正确,自己又当如何抉择。
男青年最后的笑容里,有心有余悸的战栗感,也有突然而来的放松,更有幸免于难的庆幸,还有好人终得好报的释然。该笑容含义复杂,意味深长。也是这最后一笑,犹如画龙点睛一般,鲜明的突出了影片丰富的主题。
主题一,对见义勇为和关心他人的讴歌,对冷漠人性的批判
女司机被匪徒欺负的时候,大部分乘客都充当了冷漠的看客,也是女司机悲惨遭遇的间接制作者。他们的冷漠态度不仅助长了匪徒的气焰,也促成了女司机思想的转变,为结局的发生奠定了感情基础。
如果不是对女司机奋不顾身的解救,男青年也会如那一车乘客一样殒命。而当时想要搭救女司机的老人,本来可以活命,但是因为媳妇的阻止,最后选择了视而不见,与大部分乘客站到了同一个战线上,也将自己的命运由生存转向了死亡。
其实,对比一车乘客生命的陨落,男青年最后得以存活的结局,恰好体现了导演讴歌见义勇为的行为、批判冷漠人性的主题。跟冷漠的旁观者相比,见义勇为的热心青年绝对值得提倡和赞扬。影片通过两者结局的大差大别,利用强烈的对比,深化了见义勇为、关心他人在观众心中的正面形象和地位。从而,也为观众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本,向观众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主题二,批判破旧、落后的社会风俗
自古以来,人们秉持的大多就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信条。对别人的事要少管、少问、少掺和,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样的社会风俗,培养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短片中绝大多数乘客那样的冷血之人。
即使女司机面临的是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们也无动于衷,不分时刻、不分地点、不分情况的坚守落后社会风俗。因为长期受到落后风俗的侵蚀,他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品质,转变成了麻木不仁、冷血冷酷的社会害虫。
影片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将这群冷漠、麻木不仁、残酷冷血的看客的形象展现出来。通过乘客和男青年的态度对比和结局对比,引发了观众的极度不适。与此同时,也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思考,到底应该做哪种人,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到底应该倡导和遵从什么样的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