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也是国产电影终于开始摆脱烂片代名词的一年。回顾那一年的国产影片,《追龙》、《芳华》等大制作影片占据了最靠前的位置,而名不见经传的影片中,也有像《不成问题的问题》、《暴雪将至》、《嘉年华》等作品等。
若不是该片的投资人是国内影视圈大腕的徐峥,若不是徐峥生拉硬拽的让好友黄渤为本片演唱片尾曲,《猪太郎的夏天》这部名字让人联想到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的电影,我是不会去看的。
前几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火了,喜剧片一窝蜂的学起了多线叙事、荒诞喜剧的路数,结果,编剧功力不够、主创能力不济,喜剧演成了闹剧、明星忙成一锅粥,整个电影作品演成了一个大笑料。
起初,对《猪太郎的夏天》心存戒心,不过,片中朱泰朗老师“放飞自我”的最后一搏,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后的坚守。
循规蹈矩的生活、收入微薄的工作,是小学教师朱泰朗无法忍受的,他的心里有“诗和远方”,现实却永远不尽如人意。于是,在下定决心离开教师岗位之后,他又做了个决定,再呆一个学期。
他舍不得孩子,却总感觉没什么给他们的,当要走的心思动了,最后的半年成了朱泰朗对自己认为的教育理念的自我实践。在很多人看来,寓教于乐和因材施教是古而有之的教育理念,但升学的压力、分数的命根,让老师们不由得千篇一律,这是一种职业上的负责,同时也是一种循规蹈矩的逃避。
朱泰朗不想再等了。当放下了厚厚的书本、一叠叠的试卷,以及各种校规校纪的硬性要求,朱老师认识到了,原来那三个从来不听话、总搞恶作剧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单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想法。
包容看起来更像是放纵,特别是跑开了学习、考试的前提之下,但早已决定“放飞自我”的朱老师知道,孩子们的天性不是压抑的,填鸭式教育能树立习惯,却不能说服他们幼小的心灵,给予知识的前提,其实是释放他们的天性。
于是,在其他老师看来,朱老师带着他的孩子们成天游戏、玩闹、从不规规矩矩的做好,发出朗朗的读书声,朱老师成了不负责任的老师的代表,不管是家长还是其他老师都不理解他,不理解为何要首先释放天性。
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了自我主动的事情。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大家玩得很快心,也学到了不少常识与知识点,孩子们的进步,朱老师看在眼里。当初,自己多少有些自私的“放飞自我”,真的见笑了,他又越来越不舍得自己的学生们了。
朱老师的释放天性,向生活学习取经,让孩子们学会的自我学习,这不正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正确打开方式吗?朱老师似乎明白了,但还是不明白,其实更重要的是,将心比心的信任、善良单纯的态度、相互尊重的交流,比什么都重要。